第24章 大风歌(二十四)并峙双雄(第2/3页)

那么灌婴有什么功呢?灌婴的功劳,他被封侯的功劳三大点:第一,他打败了项羽的骑兵军团,刘邦在彭城打了个大败仗,我们讲过了,刘邦败就败在项羽的3万人是骑兵,刘邦的56万是步兵,而刘邦从彭城向西溃退,溃退到荥阳,这一路上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人家都是骑兵。所以到荥阳以后,刘邦实在是觉得自己兵种太少,要组建自己的骑兵军团,最后搞了一帮,把骑兵军团组织起来了,没有骑兵司令,两个善于带领骑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秦国投降过来的降将,这两个人挺有自知之明,说我们两个人做正头不合适,我们属于那个起义人员,你还是找一个根正苗红的人做骑兵司令,就是你信任的人,刘邦就把灌婴选中了,结果灌婴就做了刘邦手下的骑兵司令,他带领新组建的骑兵军团打败了项羽的骑兵军团,这才让刘邦在荥阳立住脚,组织起来有效防御,这是第一件大功。

第二件大功是大规模地破坏项羽的后方。这件事发生在韩信做了齐王之后,韩信当了齐王以后,那个就是在山东,这时候刘邦、项羽是在河南荥阳打仗,中间隔了很远的地方,包括江苏的、安徽的、河南的,这一大片都是项羽的后方,这个时候韩信就派灌婴了,灌婴不是骑兵吗?带领他的骑兵去打,灌婴这个打仗非常重要,灌婴这一仗打的成功之处就是把项羽的后方整个给破坏完了,比如说粮仓全占了,都城,西楚国的都城,彭城攻陷了。第三,高官被抓了。粮仓毁了,国都占了,高官抓了,谁干的呢?灌婴。这才导致项羽在前线军粮供应不上,被迫同意鸿沟议和,议和以后不敢向彭城撤退,向东南方向,向乌江那个方向撤退,所以这是灌婴非常大的一个功劳。所以灌婴在刘邦手下是一个极其有贡献的人,他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付项羽的时候,立了很大的功。

第三件大功是追杀项羽,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带领士兵突围逃跑,最后追到乌江边上,逼得项羽自杀的是灌婴带着五千骑兵,所以灌婴这个人有他很大的一个优势,他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间立了大功,这三大功劳使他被封了侯。所以在第二批被封的侯中间灌婴是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其实灌婴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这当然是封侯以后,灌婴封侯以后特别是在刘邦死了以后,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间,灌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我们在讲吕后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吕后死过以后两个月,吕氏家族被灭,这个被灭族的原因的导火索是吕后这边刚死,那边齐王刘襄就起兵了,刘襄起兵扬言要打到关中去杀掉那些不该当皇帝的人,实际上要灭诸吕,而这个时候吕后死了以后,吕后只有两个侄子掌军权,一个是吕禄,上将军吕禄,一个是相国吕产,一个人掌握南军,一个人掌握北军,这两个人掌权,而这个时候他两个人不敢出去对付刘襄,刘襄从山东杀过来了,他两个人就派了一个人去对付刘襄,派了谁呢?派的就是大将军灌婴,这说明灌婴这个人还是得到吕禄、吕产信任的人,他没有派周勃,派了灌婴,至于吕禄、吕产为什么信任灌婴,司马迁没写,但是有一条我们知道,灌婴带领众兵走的时候,连周勃跟陈平都不知道灌婴是倾向于吕氏,还是倾向于刘氏?不知道。

灌婴带军到了荥阳以后才决定宣布联合刘襄共同反对诸吕,所以灌婴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间,他有三大功:第一手握重兵,当时所有的军权都在姓吕的人手中掌握的,功臣派跟皇族派是没有军权的,唯独灌婴,到荥阳握了重兵,他握了重兵还支持反吕,这就决定了吕氏的灭亡,灌婴是个非常关键的人。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迎合吕氏,他不像陈平,陈平是公开迎合,灌婴是不迎合,也不做事,什么都不管,最后人家还信任他,所以看得出灌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低调低到什么程度呢?他带兵走的时候,陈平不了解他的政治态度,周勃不了解他的政治态度,都不知道他的政治立场,说明他跟这些老臣、功臣没有来往,没有来往所以不了解,灌婴在政治上支持谁,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在不表明自己态度的情况下,也不迎合吕氏的情况下,还得到了吕氏的信任,灌婴可以说一生受到信任,刘邦信任他,骑兵司令,汉惠帝信任他,吕后信任他,吕禄、吕产信任他,把吕氏灭掉了,汉文帝继位了,汉文帝还信任他,这个人有一大本领,从刘邦开始所有掌权的人都信任他,他还不卖身,也不求荣,也不迎合,谁掌权谁信任他,这是个大本领,非常大的一个本领,这是他第一功,掌了重兵。

第二他是政变的支柱,周勃跟陈平之所以敢在京城发动政变铲除诸吕,闹这么大的动静,实际上周勃是得到灌婴在荥阳公开支持刘襄,消灭诸吕的消息以后才敢发动政变,得不到灌婴的消息,不知道灌婴的政治态度,不知道灌婴的政治立场,周勃不敢动,所以明面上看起来周勃跟陈平是大功臣,实际上周勃跟陈平,周勃是名义上的太尉,手中没有一兵一卒,陈平是个右丞相,就会两件事,日饮美酒,戏妇女,一个兵也没有,手握重兵的只有灌婴,只有得到灌婴的支持,这件事才能做成,没有军权支持你,什么事能做成,所以他是政变的支柱。

第三点他也保证了新君的顺利选拔,灌婴守住荥阳,周勃、陈平这一帮人才能在京城商量着选谁来做新皇帝,选做新皇帝是个很难决断的事,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第一个反吕氏的齐王刘襄他不能来参会,假如刘襄来了,那就整个竞争全乱套了,刘襄为什么不能来?是刘襄在山东一起兵,吕禄、吕产就派大将军灌婴带兵到了荥阳,他往荥阳那儿一坐,停在那儿了,他这个驻守荥阳非常关键,我们讲过荥阳跟成皋这个地方是项羽、刘邦在那儿对抗了28个月的地方,28个月的对抗都在荥阳这一带,说明这是个军事要塞,谁掌握了荥阳、成皋这防线,谁就能够阻止关东的军队西进,进不去,所以刘襄原来起兵以后,他的意思是一直想西打,过了荥阳,过了函谷关,直接打到关中,杀到京城,这是刘襄的打算,然后到了京城以后有他两个弟弟支持,他将来当皇帝,这是个如意算盘。这个算盘最后没有做成就是因为灌婴挡了他的道,灌婴带了重兵在那儿驻了,首先跟刘襄说我带兵在这儿,我跟你联手灭他,这样刘襄就不用进兵了,同时刘襄也不能够进兵了,因为灌婴带着军队扼守住军事要塞,刘襄进不去,假如灌婴不是在这儿驻守的话,刘襄早就带着齐国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入关中,杀到京城,要是刘襄到了京城,周勃、陈平和一帮老将在一块儿商量立新君的时候,那刘襄有发言权啊,他是带着军队来的,到了京城讨论谁当皇帝,他要说我来当,他手里有军队,你不让他当,他跟你干,那京城就大乱了,京城之所以没有大乱,周勃跟陈平之所以能够搞得很顺利,其实不是周勃跟陈平有多大的本事,而是灌婴在那儿镇住了,灌婴卡着那个喉咙,卡住那个咽喉,刘襄来不了,刘襄那么有本事,刘襄来不了,刘襄不能来开会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把他选掉了,所以刘襄是第一个起兵的,又没有当上皇帝,刘襄气得不得了,几个月以后气死了,他爹当年就是气死的,他也是被气死的,所以灌婴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间立了很大的功。等到周勃、陈平这些人看了一圈觉得刘襄不能用,刘襄太年轻太能干,还有那么两个能干的弟弟,这刘家三兄弟要摽到一块儿咱们都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们三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年轻,周勃、灌婴、陈平三个老将再厉害,比起来刘氏三兄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年龄大了。所以最后是立了汉文帝,选了代王刘恒,其实周勃跟陈平选错了,代王刘恒很厉害,刘恒进到皇宫的当天晚上是一个通宵没有睡觉,干什么?一连下了三道诏书,第一道诏书,就任命他的一个亲信做卫将军,掌管京城的南北二军,因为京城有南军跟北军,南军跟北军原来分别掌握在南军在吕禄手里边,北军在吕产手里边,都是吕后的两个侄子,吕后两个哥哥的儿子,这两个人掌了权了,杀了他们,这个权到谁手里了?到周勃手里了。所以汉文帝是周勃立的,周勃立的汉文帝,周勃认为汉文帝很懦弱,很无能,所以就立了他,但是汉文帝即位的当天晚上,第一个夺周勃权的就是汉文帝,然后汉文帝就把周勃,你也别当太尉了,你干脆当丞相吧,让他担任左丞相,陈平比他更高明,陈平一看周勃被任命为左丞相,陈平跟着就请病假不上班了,汉文帝亲自到家去问他为什么不上班啊?他说我这个右丞相不合适,右丞相的位置是在左丞相之上,周勃立功,我们俩立功这样的,过去我的功劳比周勃大,这一次消灭诸吕是周勃的功劳比我大,我这个右丞相应该让给周勃,不应当我来做,汉文帝就同意,周勃就傻乎乎的从左丞相升成右丞相,陈平就把右丞相让给周勃了,他甘当左丞相,陈平是太精明一个人了,他两个都去当丞相了,谁当太尉啊?灌婴,灌婴当太尉,说明汉文帝还信任灌婴,结果陈平很快就死了,陈平死了以后,周勃被免官了,灌婴到汉文帝三年,灌婴也死了,陈平第一个死,灌婴第二个死,周勃活得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