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风歌(三十三)爱子封王(第2/3页)

但是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全看作是感情的选择,毕竟刘邦是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对人的辨别应当来说还是有一个大体的水准,他不能完全不顾及这个水准就在儿子中间,毕竟两个都是他的儿子,谁更适合做皇帝的继承人,一方面取决于他对他母亲的喜爱,另一方面还考虑到这两个儿子自身条件的不同,所以这件事应当是感情和理性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刘邦一有这个念头,这件事就算拉开序幕了,这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后宫的储君之争,储位之争,所以这是后宫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旦打响就非常残酷,因为它是一场战争。它涉及的不光是感情,更重要涉及的将来谁来掌这个权力,包括掌握朝中的大权这是皇帝,掌握后宫的大权这是皇后,所以这是涉及到权力的一场战争。而这件事情对于刘邦来说是早年就已经萌发了萌芽了,而且越到晚年表现得越强烈,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的记载,表现最强烈的是高祖十二年,而刘邦就死于高祖十二年,因为刘邦四年汉王八年皇帝,合起来一共是十二年,所以刘邦越到晚年他这个换太子的想法就越强烈。

画外音:

在封建社会的皇权时代,废立太子是一件相当重大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未来皇帝的人选,也关系到皇权的稳定,所以刘邦想换太子的想法,在朝廷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王立群:

大臣们是集体反对的,这中间表现最激烈的是三个人,第一叔孙通,他的职务是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第二是周昌,他是御史大夫;第三个是张良,这三个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其中又以叔孙通的表现最为激烈。叔孙通在高祖十二年劝阻废立的时候,曾经给刘邦讲过一番很长的话,这个话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点,立嫡立长的制度不能废,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的地位不能动,一动就动摇了天下的根本,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这里边的话,因为叔孙通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朝臣,他是一个秦朝的博士,所以他就举了古代历史上两个在立太子中间犯错误的例子,他说第一个例子晋献公,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废了太子申生立了奚齐,导致晋国几十年的内乱。这叔孙通讲给刘邦听,刘邦不读史书不知道,叔孙通就告诉他。第二个例子,举秦始皇的例子,说秦始皇没有及早地立太子扶苏,结果被赵高诈立胡亥导致国亡,用这个事情来劝阻刘邦,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第二点,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把这么一个仁孝的太子给废掉,天下人都不同意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吕后对大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劳的,你现在要废太子跟着就要废皇后,这你是背叛吕后。最后叔孙通表了一个态,说如果你一定要废立太子的话,那么我愿意以颈血污地,就是把脖子上的血洒满地下。那意思是什么呢?我死到你跟前,这就叫“文死谏”,我以死相谏,我劝你不要这样做。当然叔孙通这个话说得很有感情色彩,至于这个人会不会以死相谏我觉得不好讲,因为我们讲过叔孙通这个人,他一生换了好多个主人,他最早是跟着秦始皇的,后来是跟着秦二世,所以在秦二世的面前,他对陈胜、吴广的起义他不认为是造反,他就认为那是几个盗贼,让秦二世很高兴,然后下了朝他就逃了。所以叔孙通这个人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非常现实,你叫叔孙通为了坚持一个他心中的真理,去英勇献身不大容易。叔孙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皇帝是能劝则劝,不能劝则逃,他保住自己的命是第一位的,这是叔孙通。所以刘邦真要废立太子,叔孙通会不会像他自己说的以颈血污地,不太好讲,不过根据他的历史来看可能性不大。当然叔孙通这个话说得慷慨激昂,甚至要颈血污地,刘邦对他的话很无奈,所以刘邦对他就说了这番话,我那都是说着玩的,你别当真,我听你的。实际上对叔孙通是应付,敷衍了一下。

画外音:

刘邦虽然应对了叔孙通,但叔孙通代表了朝臣们的态度,那就是朝臣们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刘邦废立太子。刘邦的想法在朝廷上遇到了阻力,而在后宫中,当吕后知道刘邦的想法后,她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王立群:

我们可以这样说,吕后的反应分为两个时期,当她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吕后的反应是恐慌,吕后吓得不得了。吕后为什么恐慌呢?她有两个担心,第一,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丢失太子之位,概括起来这叫夺储,夺掉储君之位;第二,担心自己的皇后之位不能够保证,这个叫夺夫。但是恐慌之后吕后的反应就不是这样了,在极度恐慌之后吕后的做法就是应对,怎么来面对和解决这件事。吕后做了两点,第一是密切关注,就是刘邦和大臣们讨论废立太子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大夫周昌在朝中跟刘邦争执这件事情,被吕后窃听到了,所以周昌一下朝吕后跪谢周昌,跪在周昌面前感谢周昌,说了一句话“微君,太子几废”,“微”是没有,假如今天没有你在朝中据理力争的话,太子恐怕今天就被废掉了,所以吕后跪谢周昌。这个事反映了一点,说明吕后对这个事情高度关注。你想想,皇帝跟大臣们的讨论吕后怎么会知道呢?这边会刚一散,刘邦一走,周昌一下朝,吕后就拦着周昌跪在那儿向他感谢,这说明什么?高度关注,这是吕后应对的第一点。吕后应对这件事的第二点是问计张良,吕后觉得这个事情真是不好解决的时候,她想到了张良,她觉得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张良有什么办法能帮我解围呢?但是她又是一个皇后,张良又轻易不上班,老是在家泡病假,所以她就找她的哥哥吕泽,说你去替我劫持张良,她知道张良不爱管闲事,但是张良是反对的,这个态度她也知道。所以吕泽就奉吕后之命在张良上下班的时候劫持了“人质”,把张良劫为“人质”,非叫张良说个办法。张良的态度是两点,第一反对,第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知道这件事劝不了,所以当吕后让吕泽劫持张良向他问计的时候,张良就说得很清楚,过去打仗皇上遇到困难了,他会向我征求意见,现在是皇上因爱废立,我说了没用。他说如果你真叫我说的话,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可以试一试,他说咱们皇上最看重四个老头,这四个老头住在陕西的商山,叫“商山四皓”,为什么叫“四皓”呢?“四”是四个人,“皓”是白,这四个老头是胡子眉毛都白了,所以叫“四皓”。就是四个白胡子老头,说高祖高皇帝非常看重这四个人,屡次请这四个人就是不来,你们想办法把这四个人请过来做太子的辅佐,而且一定要叫皇上看见,或许有点用,张良就出了这么个计谋。所以吕后听完以后马上就告诉太子,用非常谦恭的词语写了封信,然后让她的哥哥吕泽带着重金厚礼去请商山四皓,四皓看了信收了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