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风歌(四十五)用人有道(第3/3页)

画外音:

刘邦手下拥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团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能人难管,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刘邦绞尽脑汁通过平衡利益等各种办法加以解决。然而在登基称帝之后,刘邦在用人策略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那些功勋卓著的异姓诸侯王成了他最大的心病,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心病?在对异姓诸侯王的处理上刘邦又会采取哪些策略呢?

王立群:

异姓诸侯王也是个个有才的人啊,绝大多数都是有本领的人,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是怎么处理的呢?怎么看待的呢?其实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是区别对待的,他把异姓诸侯王分作两类,他最视为对手的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这是他一定要除掉的,这几个人能力太大,兵力太强,战功太大,威胁也太大,这是一定要除掉的。其他几个他是区别对待的,比如说赵王张耳,赵王张耳第一才能平庸,赵王张耳跟刘邦又是亲家,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就是刘邦的女婿,所以刘邦对张耳、张敖父子基本上是信任的。另外还有几个王,像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这两个王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长沙王在南边,长沙国很小没有实力,而且长沙王的父子几代人都极力地迎合刘邦,刘邦对长沙王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让他们一代一代传国,一直到自生自灭为止。燕王臧荼力量很小,韩信要打他他就投降了,整个楚汉战争燕王臧荼是置身事外没有参与,基本上是没有参与的,所以刘邦对燕王臧荼也是处于一个不太看在眼里,把他边缘化的一个诸侯王。他真正要防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三个王,所以他首先是杀韩信,接着杀彭越,最后是灭黥布,这三个是他重点的。赵王张耳一早就死了,他的儿子张敖因为卷入一个谋杀案,最后证明不是他的主谋,那也不能做王了,把他降为侯。臧荼后来是叛乱了,最后把臧荼给灭掉了。长沙王最远力量又小,一直在逢迎刘邦,刘邦就让他保存下来了。所以刘邦对诸侯王,应当说他采取的对异姓诸侯王,他采取的策略是区别对待,重点打击,区别对待,用这八个字来处理异姓诸侯王。而他消灭异姓诸侯王所倚重的就是封侯集团,因功封侯集团是他倚重的力量。

最后一点,第五点,一个好心态,刘邦用人我们讲他那么多长处,取决于他的心态放得很平,刘邦有什么好心态呢?我讲三点,第一点,勇于向臣子认错,认错很难,特别是当了皇帝要认错更难,要皇帝向大臣们认错那是难上加难。刘邦敢认错,我们举一个例子娄敬,我们讲过这个人,娄敬阻止刘邦去跟匈奴决战,他说不能打,匈奴一定有诈。刘邦不听,他认为娄敬,当时已经改名叫刘敬了,说刘敬是败他的军威,把刘敬关起来了,就准备打完仗回来要杀刘敬。结果刘邦到那儿一去,果然是中了匈奴的包围,被人家40万大军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出不来,最后很狼狈出来了,回来以后立即向刘敬道歉,封刘敬为建信侯。向一个臣子认错太难了,这里面有两个难解决的问题,第一自尊,第二面子,人都要面子,领导更要面子,大领导特别要面子,谁的地位低谁不怕面子,地位越高越讲面子,你像刘邦贵为天子皇帝,他能向刘敬认错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再一个向萧何认错,他平定黥布叛乱回来以后把萧何抓起来,萧何说你那个皇家园林太大了,那么大的皇家园林,你一年也打不了几次猎,把它开放了让老百姓种地,粮食归老百姓,那个秸秆留下来做那个野兽的食物多好啊,刘邦就误认为萧何是讨好老百姓。这一点是最麻烦的,就是多疑,其实萧何没有这个心思,但是刘邦认为萧何有这个心思,而且这个人一旦被别人怀疑以后,往往是很难洗刷干净的,怀疑,所以把萧何关到监狱里去了,最后还是一个王卫尉替萧何说话,把萧何放出来了。放出来以后刘邦就向萧何道歉,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向萧何道歉认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敢于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这个我不再举例子了,我们前面讲过刘敬劝他不要去跟匈奴打仗,匈奴是示弱,他背后有诈,当刘邦向刘敬承认错误,实际上是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敢于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这也是用人的一个关键啊,你为什么要用人?因为人家在这点上比你高明,如果你比所有人都高明,你还用得着用别人吗?用不着了。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这一点很难,这还是两个东西作祟,一个叫自尊,一个叫面子,但是刘邦就说得很清楚,你比如说他说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前面还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还有“吾不如萧何”,你看三个不如,不是承认比别人差吗?承认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吗?这作为皇帝都是很难做到的。刘邦有这个好心态,他才能接纳一大批人。再比如鸿门宴中间,张良问刘邦一句让刘邦很难回答的问题,“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你估计估计你手下那点人够人家项羽打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默然,不吭了,沉默了半天,承认本来就不如别人,这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再比如韩信在汉中对策的时候,也问过刘邦一句让刘邦很难回答的问题,“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你估计一下你的仁义道德,你的强悍,你的勇敢和项羽比怎么样?问得刘邦又是“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一般的领导你要这样问他一句,他不是默然良久,是立即发怒,他会反问一句就你能,但是人家刘邦默然良久,最后回答“不如也”,“固不如也”,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啊,这叫一副好心态。

有这个心态,你前面的眼睛啊,耳朵啊,才都管用,一旦心态变坏了,眼也瞎了耳也聋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什么都看不见了,归根结底一副好心态,这个好心态很不容易。所以刘邦最后的成功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刘邦个人努力的结果。刘邦是中华民族的时势英雄,也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