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集权皇帝

随着大秦帝国的建立和一系列法令措施不失时机地制定与颁布,赢政终于完成了历代秦王所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给中华五千年的史书献上了耀眼的篇章,气势何等恢宏!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赢政面前,那就是他个人的称谓。秦朝以前,周天子称王;这个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如今已经被许多国君堂而皇之地采用了。

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壮丽河山,面对着自己前无古人的皇皇功业,一个被人用滥的“王”字显然不能表达统一帝国国君的大气度、大豪迈、大手笔,更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独尊与大家风范。内心的极度膨胀让赢政觉得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称谓。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一词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在刚刚统一、百废待兴之际,赢政为什么对改变自己的称谓如此急切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赢政踌躇满志地坐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大殿里,得意洋洋。原来,秦国统一的最后一战,齐王田建主动放弃抵抗,举国降秦,并表示愿意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这个消息传到咸阳,赢政自然是心花怒放。因为,齐国的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他统一天下的时间。另外,哪有什么五百里地的封君?齐王田建真是昏了头,所以他对齐王田建的愚蠢感到可笑。大殿上的群臣听到这个消息,齐声高呼万岁。面对欢呼的群臣,赢政沉思片刻,一脸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今天下大定,我的名号也应当改一下了。如果再叫秦王,如何显示我大秦帝国取得的丰功伟绩?又怎么能名垂青史呢?请各位大臣讨论一下,该怎么改好呢?大臣们听了赢政的一番话,都微微一愣,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因为他们没想到赢政在兼并六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议名号,改称呼。随后,大殿上立即开始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真商量后,一起上前奏报:当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土地只有千里,诸侯有的来朝见,有的不来朝见,五帝无法控制天下诸侯。现在大王兴正义之师,平定天下,全国统一设置郡县,法令一统,这是亘古以来没有的大事,五帝实在无法和大王相比。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为尊贵,因此大王应当称“泰皇”。

而大王发布的政令应当称为“制书”、“诏书”,大王则自称“朕”。

应当说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给秦始皇上奏的尊号已经登峰造极了,从称号到政令、自称,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赢政并不满意。既然前人已经用过,再让我用,如何显示我的伟大和与众不同呢?一定要创新,要有创意。

于是,赢政下令: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用上古的“帝”号,合起来称为“皇帝”,其他的称呼都按你们商定的使用(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目“皇帝”,他如议)。看来,赢政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称号。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称号由此诞生。

当大臣们以为当天的朝议已经结束时,赢政又说,过去君王下世之后,即位的君王和大臣都要给先君一个谥号。这是后代君王议论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从我开始,废除谥号。朕称“始皇帝”,下面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

赢政统一天下之后,要办的事、待办的事、急办的事可以说千头万绪。

为什么赢政如此重视自己的称号问题,首先要解决这件事情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赢政这种做法本身,表明他的野心在极度膨胀,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皇帝”一词非他莫属。以后,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皇帝的父亲为“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做“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封为“皇后”,等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厘清。

另外,秦始皇之所以对自己的称号如此在乎,还出于一个重要原因,即他急切地需要为自己正名。

正名是论证政权合法化的基础。赢政九岁回到秦国之后,就成为了太子异人的嫡子。这注定了他将来一定要继承大统,成为秦王。因此,赢政九岁之后应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自己将来当秦王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关于这方面的直接史料,我们目前无从看到,但是,赢政少子胡亥受业于赵高,赵高本人是一位文字学家,而且深通法典。从这一情况来看,赢政九岁归国之后接受的教育肯定不差。如果我们这个推断不错的话,受过良好教育的赢政当然懂得正名的重要性。赢政的“议帝号”就是要正名。先秦诸子历来非常重视正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正名”对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有序,以及对老百姓的统治都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赢政统一天下后首先忙着为自己正名。

神化是树立皇帝权威的必经之路。赢政自称“皇帝”,独占“朕”字,政令称“制书”、“诏书”等,目的都是为了神化自己,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把自己和全体臣民严格区别开来,最大程度地把自己标榜得与众不同,显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这套神化造势术,一方面源自韩非学说中的“术”和“势”,另一方面则源自赢政自己的政治需求。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赢政认为必须有一整套形式上的仪式作为神化自己的手段。

“皇帝”称号本身就是在神化自己。“皇”是“天人之总称”。赢政不要“泰皇”,但取“皇”,因为“皇”是尊贵之称。“帝”是“天号”。

“皇”与“帝”合称“皇帝”,神化的意义更为明显。

圣化是树立权威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赢政废王称皇帝,确有“称成功,传后世”、展示并炫耀自己功德的一面,但是,赢政更改称号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圣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

神化、圣化自己的基础是皇帝意识。

秦始皇是一个皇帝意识非常浓厚的帝王。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帝王心态。在秦始皇的“皇帝”称谓中,还有一种隐性称号,即“龙”。“龙”在先秦是一种神物,也是民间对“皇帝”的一种通俗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