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4/13页)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定海等于失去了镇海这个大后方,进而最终造成了定海一战的惨败。

八月十七日(10月1日),英军对定海正式发起了总攻。这天拂晓时大雾弥漫,英军强行登陆后,便破釜沉舟将舰船遣走,以绝撤退之心。当时英军兵分三路,一路由东港浦入侵攻打九安门,一路强攻晓峰岭,一路由五奎山迎面攻打。

攻打九安门的英军遭到了守将王锡朋的顽强抵抗,不得已而转向进攻竹山门、晓峰岭。该地守军在英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有些不支,担任总后援的王锡朋派一部分清军援救竹山门,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支援晓峰岭,由此战争开始进入白热化—清军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但是在英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自身有着大量伤亡。

英军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连续不断地向清军发起一连串的进攻。清军的抬枪、鸟枪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导致枪筒红热发烫,不能继续装填火药,只得用大刀长矛与冲上来的英军展开厮杀,一下子就把清军的短板暴露在英军面前。一直到傍晚时分,疲惫不堪的清军终于未能阻挡住进攻,英军成功登上晓峰岭。负责援救的王锡朋亲自与登上峰顶的英军搏杀,不幸中炮被炸断一条腿,最终被英军乱刀砍死。当时王锡朋带领的寿春兵虽然奋力拼杀,无奈武器落后,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晓峰岭被攻占,使得竹山门暴露出势单力孤的缺陷,英军看准这一时机复攻竹山门。清军连日苦战,火器弹药消耗殆尽,有人劝守将郑国鸿退保晓峰岭与葛云飞合兵一处,遭到郑国鸿的坚决反对。在郑国鸿看来,如果丢了竹山门,就算夺回来晓峰岭也不能自存,因此他继续坚守阵地,最终被英军炮弹击中阵亡,竹山门终至失陷。

英军攻下竹山门后,一路沿土城东进,与停泊在东浦港的舰船和五奎山上的炮兵一起攻打关山炮台,而驻守炮台的就是葛云飞。从当时的形势看,关山炮台是定海的最后一道防线,葛云飞责任重大。这位性情耿直的总兵,连日来与士兵们同守阵地,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竹山门的失陷,意味着关山炮台要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英军的进攻。葛云飞试图移动大炮轰击冲上来的英军,可是由于连日来的大雨,使得阵地泥泞不堪,大炮陷入泥中难以移动,等到把大炮摆好位置,英军已经冲上了炮台。

英军将关山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葛云飞手持大刀带领士兵左冲右突,砍杀了不少英军,但一名敌军士兵冷不防从一块岩石上跳下来,用长刀猛劈,葛云飞的脸部立即被削去大半。即使这样,这位宁死不屈的将军依旧脸带鲜血与英军继续厮杀,最终身中四十余刀,阵亡在竹山门的崖石边。

据说,葛云飞阵亡时身体直立,左手依旧持刀,虽然失去半个脸颊,但左眼依旧圆睁,就连英军将领也不得不钦佩葛云飞以及所有在定海一战中阵亡的官兵。

就这样激战六昼夜,三镇总兵一日之内全部阵亡。

英军有将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葛云飞)僚属和我们军队短兵相接,都英勇地与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清军旗手选了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站着摇旗呐喊,丝毫不怕落在他周围的从我军舰船上打出来的炮弹。”

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是什么?不是来自本方的肯定,而是让敌人不自觉地产生敬佩之心。

前边我们说过,定海和镇海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定海二次失陷后,镇海等于门户大开。虽然镇海东北有招宝山,上有威远城,而且明朝时有防御倭寇修筑的天然工事,属于易守难攻之地,但那是冷兵器时代的思维。在英军的火炮面前,镇海相当于一个活靶。

裕谦对于镇海防务十分看重。他在招宝山、金鸡岭加筑了炮台和工事,将石头投进大浃江口,并暗钉木桩,水面上用铁索拦截,另外准备了一些小船,作为火攻之用。海口的南北两面建筑石垒安设炮位,在金鸡岭上加筑土墙,作为防守军队的依托。当时在英军攻打镇海之前,各炮台共安设大小火炮十六门。

镇海守军虽然有数千人,但因为三位总兵阵亡以及担任指挥的军队大部分覆没,裕谦手下仅有的亲兵加上徐州兵只剩下千余人。虽然他急调八百名江宁兵以增强防守兵力,但直到镇海开战后,这些人也没能赶到镇海。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1841年10月8日),英军在镇海外海的黄牛礁附近集结,开始派出侦察人员对镇海防务进行侦察。次日,英军完成了进攻准备,开始拟订详细的进攻计划。

针对镇海的防务以及地理形势,英军的计划是以舰船大炮首先摧毁金鸡岭、招宝山上的清军防御工事,并同时阻止镇海县城的增援清军,用火炮掩护英军登陆攻占两山,最终水陆并进一举攻下镇海。

二十六日(10日),英军分兵进攻。向金鸡岭进攻的一路,乘舢板船驶入小浃江登陆,绕向该山后侧实施两面夹攻,清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多次与英军展开肉搏拼杀。最终总兵谢朝恩落海阵亡,守军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退出金鸡岭。

就在金鸡岭上一片混战时,另一路进攻招宝山的英军倒是十分轻松,原因在于看到英军攻上金鸡岭后,招宝山守军立刻慌作一团。负责守卫的浙江提督余步云,也没有稳定军心,而是自己首先撤出阵地,最终导致招宝山阵地被拱手让出。

余步云作为一个军人,知道不应擅离坚守的阵地。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和裕谦之间有矛盾,而且也不主张对英采取武力对抗的策略。

余步云本身是浙江的一把手,而裕谦到来后,他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身份,这让他内心十分不爽,因此时时处处与裕谦作对。裕谦也看出余步云对自己处处掣肘,因此请求道光皇帝把他换掉,只是还没来得及进行人员安排,英军就已经开始了进攻。

早在英军刚刚进攻镇海之时,余步云突然跑到城中面见裕谦,请求不要开战,希望和英国人讲和,其理由是保全城中数万生灵,而且自己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三十多口人指望着他。

裕谦果断拒绝,并命令他必须坚守阵地。余步云表面表示遵从,结果当英军大举进攻招宝山时,怀着对裕谦的怨恨,余步云率先弃阵而逃。裕谦闻讯大怒,立即指挥镇海守军发炮阻拦,但余步云依旧率领亲兵逃往宁波。

招宝山、金鸡岭二山的失陷,使得裕谦布置的镇海整体防务如同被截掉了双臂。占领招宝山的英军,利用炮台山的清军大炮,居高临下地俯击整个镇海城,同时在火炮的掩护下架云梯开始攻城。裕谦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但在英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不得不退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