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洪应案前“真史”追溯

洪述祖与应夔丞的人生轨迹,原本毫无交集。要了解二人如何走到一起,首先必须对他们各自的过往经历加以考察,以见其遭际、性格与行事风格等,进而确定是哪些因素促使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1.洪述祖之历史

洪述祖这个名字在宋案发生前,可以说知道的人并不多。迨宋案发生后,各报方揭载其历史,然多语焉不详,错讹连连,又时以谩骂之词加之。如《民立报》说他“为人奸狠阴毒,不容于社会,在京之常州同乡,无不恨之次骨,素有‘洪杀胚’之绰号”。[1]又说:“洪挠〔述〕祖本为官场之一大流氓,犯案累累……惟恃其能言善辩,又善逢迎之技,故至今漏网。其人劣迹散见近人小说中,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卖国奴》《无耻奴》数种,大半写其历史,其万恶不赦,可想而知。大概洪述祖可谓满清一代龌龊官僚之代表,宜其遇事生风,交结匪类,忍心害理,残杀正人矣。”[2]《民主报》则说:“此丑也者,实一乡之秽物,中国之公敌,而禽兽中之不衣冠者也……闻述祖亦号印之,凡四十岁以上之人,闻以洪印之三字连举者,无不知其为怪物,为恶物,今竟酿成此丑之罪恶者,则彼先人之大名为之,而其先人亦当衔恨于九原。”[3]诸如此类文字还有不少,皆于宋案发生后忽然现于报端,流传至今,不但无助于了解洪述祖的真实历史,反而对后来研究者客观评价其人造成困扰。故欲了解洪述祖的真历史,就必须撇开这类丑化、谩骂文字,尽可能从可靠史料入手,以客观态度记述之。[4]

洪述祖(1859—1919),原名洪熙,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字荫之(又作荫芝、引之、印之)。从现在所见史料来看,洪熙这个名字主要用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此后逐渐改称洪述祖。这一变化一直无人注意,故宋案发生,时人追溯其历史时,从未提到过洪述祖即洪熙。洪述祖前后阶段的历史就这样被割裂开来,洪述祖不为人所了解,与此有直接关系。

不过,洪述祖的高祖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就是乾嘉著名学者、大名鼎鼎的洪亮吉。[5]其曾祖名洪饴孙,也是著名学者;祖父名洪谷曾,是国子监生;生父名洪彦先,曾官阳湖候选训导。[6]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常州时,洪彦先死于巷战。洪家17口皆投门前花桥后河以殉,时洪述祖方生9月,与其母张氏被人救起。[7]

洪述祖的幼年生活是很孤苦的。其母被救后,即投娘家,渡江而北,转徙数年,靠纺绩度日,抚育遗孤。虽然生计艰难,但张氏对洪述祖的教育丝毫没有放松,时时以高祖洪亮吉母亲蒋氏督催幼年洪亮吉读书的故事勉励他,希望他日后也能够成为一名学者。洪述祖曾有文字记述他6岁以后母亲督学情形,谓:

不孝六岁,太宜人令赴邻塾,授《礼记》“中庸”“大学”二篇,日数行。夜篝灯,就短足几,太宜人且织且督课,书声、机声相应和,恒至漏数下不止。邻里悯太宜人劳苦,劝以不孝学贾,可得饱食,且速成。太宜人婉谢之曰:“此子大宗一线也,忍令其坠先绪乎?且抚孤吾分内事,何敢以为苦。儿学不成,乃吾苦耳。”遂详述《机声镫影图》事。《机声镫影图》者,先高王父编修君(即洪亮吉——引者)为母蒋太宜人作也。编修君学行为海内宗仰,故太宜人每以为勖。闻者咸感叹去,至有泣下者。继而江南北悉平,宦游戚串稍与故乡通耗,不孝姑母刘随宦于皖,迎太宜人挈不孝往。姑死返常州,依先季父君沐先生于北岸里,不孝由是得从季父传习经义,太宜人所至操作如故。[8]

洪述祖口中所谓“季父君沐先生”,是指其叔父洪彦哲。关于洪述祖由安徽姑母家返回常州后的读书情况,他后来在《如水斋读书志闻》自叙中是这样记述的:

同治己巳,述祖年十一,自皖之贵池还里,依季父君沐先生居北岸汤氏宅,从薛孝廉佳先生授读《毛诗》,日以陆德明《释文》写注于下,《尚书》则以王西庄《后案》讲解。夜归,季父又自授《段氏说文》数十字。童稚无知,新苦其繁重,不甚解也。季父每过塾中,纵论经史,薛师辄有问难,娓娓至数小时不休。述祖课毕旁听,虽不知其所以然,而耳习能详,颇多记忆。少长,为制艺词赋所溺,未暇及此。迨弱冠补弟子员,得昆山顾氏《日知录》、高邮王氏《经义述闻》二书,日夜读之,证以童塾旧闻,时有触悟。恨季父久殁,无从就正。又馆食无定,不能时从薛师质疑,或于岁暮相过,偶一商榷而已。是编经义各条,追忆季父、薛师旧说为多,间有己获,不更标异,名曰《读书志闻》,写藏箧中,久未编校。[9]

由洪述祖自叙可知,其少年至青年时期,走的也是当时一般读书人的路子,攻读经史词赋,并参加科举考试,但并不顺利。虚龄20岁中秀才后,到光绪十二年(1886)为止,“四试乡闱”均不售,于是橐笔外出,以游幕为生,曾先后佐理江西学政陈宝琛、江西巡抚潘霨、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及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10]其中在刘铭传幕府最久。光绪十四年,台湾商务局在英国订造的“驾时”“斯美”两艘快船行将造竣,刘铭传命洪述祖带领约百人,乘法国公司轮船前往英国纽卡斯尔验收。[11]事后刘铭传发现洪述祖有借机侵吞公款情节,遂上奏揭参,将其革职,并下淡水县监狱。[12]

光绪十九年(1893),洪述祖被系狱5年后重获自由。次年,他北上天津,投靠同乡、津海关道盛宣怀。时值中日战事将发,洪述祖两次被盛宣怀派赴朝鲜,办理电报事务。就是在朝鲜,洪述祖结识了时任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委员袁世凯。[13]平壤之役,清军大败,一路退过鸭绿江,朝鲜尽失。主帅叶志超及盛军统领卫汝贵皆被朝廷严惩。洪亲历平壤之役,又先后在朝为卫汝贵、叶志超幕客,战后遂有传言,谓日本出兵朝鲜,系洪述祖与袁世凯劝叶志超进驻平壤所招致,又谓平壤之失系洪竖白旗投降所致,卫一路败退亦系洪为主谋。种种不齿之事,皆加诸洪身,初时尚为口耳相传,官私书籍皆未见记述,渐渐地,洪述祖的所谓“丑史”,成了小说家的创作素材,苏同《无耻奴》中的主人公“江念祖”,就是以洪述祖为原型塑造的。迨民初刺宋案发生,报纸、笔记又纷纷揭载洪述祖的所谓“丑史”,然大多为不经之谈,与史实相去甚远。[14]不过,这些流言还是给洪述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刘厚生《张謇传记》曾写道:“中日战争时,盛宣怀派述祖为前敌行营电报局长,因得卫汝贵之信任。汝贵失律正法后,述祖颇受恶名,非其罪也;但述祖因此极不得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