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时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史可法(第2/2页)

按照伦理,新皇帝的候选人当是太子无疑。

早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就将自己和周皇后所生、刚满周岁的长子朱慈烺立为皇太子了。

这位朱慈烺太子天资聪颖,跟随姜逢元、姚明恭、王铎、屈可伸、方逢年、项煜、刘理顺、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胡守恒、杨士聪等名儒名臣读书,学习了许多治国做学问的道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破太原,群臣有让太子南下监抚南京之议,但遭到了阁臣陈演、魏藻德等人的强烈反对。崇祯本人也悲观无比地叹息说:“朕经营天下几十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此议遂被搁置。

等到北京的外城、内城皆已失守,崇祯这才吩咐太子和另外的两个儿子永王朱慈灿、定王朱慈炤(崇祯帝共有七个儿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各自逃难。

可是,大厦将倾,他们能逃到哪里去?覆巢之下,又安有完卵?!

太子和永王、定王均消失在乱军之中。

国不可一日无主,就算不能马上拥立出一位新皇帝,也必须先拥立出一个藩王来监国。

立谁好呢?

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执掌着南京兵权的史可法被历史推上了时代浪尖。

史可法与南京守备太监及众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就立君问题上展开了一番热闹讨论。

依据血统关系,除了崇祯帝皇帝的三个儿子与崇祯皇帝最亲近,及从法理上说,最有资格当皇帝的非福王朱由崧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