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唐鲁之争(第2/2页)

隆武帝闻讯大怒,将鲁王派来策反郑芝龙的裘兆锦、林必达等人囚禁。

鲁监国上书索人,在书中对隆武帝只称皇叔父,不称陛下。

隆武帝同样把前来送信的陈谦关了起来。

御史钱邦芭密奏道:“陈谦是鲁王的心腹,郑芝龙的至交,今日如果不将他除去,以后一定会对我不利。”

于是,隆武派人将陈谦斩首。

从此,鲁监国与隆武帝彻底进入了敌对状态。

鲁监国为了把正统的地位争取过来,立志建功在隆武之前。

他除了沿钱塘江布防外,憋足了气,准备收复杭州、再收复南京、祭拜孝陵,在海内树立自己的威望。

一六四五年八月,鲁监国向杭州组织了一次颇具声势的进攻,惜乎未能得手。

一次不行,再来!

十一月,鲁监国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并且筑坛拜方国安为大将,节制诸军,准备再攻杭州。

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鲁监国本人亲自到钱塘江边西兴犒军,每名士兵赏银二钱,“责限过江,攻取杭城”。

其实,鲁监国此举是很不现实的,要知道,他所能倚仗的不过方国安和王之仁两支军队,粮饷来源仅取于浙东一隅之地,未免势单力弱,难以为继。

鲁监国也意识到自己力量孤弱的缺点,为了扩充队伍,不惜以高官厚爵收买支持者,一时间,朝廷鱼龙混杂,官职紊滥。

在这种并不切合实际政策的支撑下,鲁监国再次集结起了一支号称二十万人的军队。

也许是刻意对外界显示出自己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又也许是宗室王爷的纨绔气味太浓,积习难改,在这样一场大战之前,鲁监国居然在前线营地上调弄声色,欣赏歌舞。

为此,李寄有《西施山戏占》诗戏谑云: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

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塘江为边界。守江诸将日夜置酒唱戏,歌声响彻百余里。当是时,余固知其必败矣。

战斗的结果还真被李寄这张乌鸦嘴言中了。

二攻杭州,鲁监国军铩羽而归。

此战,守城的清军分三路出击,俘获明军副将十一人,参将、游击、守备四十八人,斩杀及俘获士兵无数。

经过这次惨败,鲁监国迅速蔫了,军事战略从进攻转入了防御。

其实,鲁监国除了在生活作风上腐败之外,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说,在用人行政上,他唯人是用,无论是谁,只要肯跟着我朱以海干,我朱以海就不会亏待你,一定重用。

这么一来,鲁监国政府的行政班子极其庞大,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

比如,鲁监国的妻兄张国俊,活脱脱一个市侩小人,因为当众表了忠心,得到了重用。但此人每天只知在朝中结党营私、争权纳贿,扰乱朝政。

甚至,曾经有降清污点,却被裹挟进了鲁监国队伍的奸人谢三宾,自从和张国俊搞好了关系,得到了张国俊的援引,也出任了鲁监国政权的大学士。

张岱为此摇头评价说: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王美德。但我们的鲁王在求贤和纳谏两项上,又做得太过了。鲁王每见一人,便倚为心膂;每闻一言,便信若蓍龟,实意虚心,全部允诺重用。但转眼,又不是这样的。见了第二个人就把第一个人弃若敝屣,听了第二句话就把第一句话视为冰炭。如此这般,虽招揽来许多人,但这许多人都能自始至终受到重用的。可叹归附朝廷的人虽多,鲁王也不过孤寡一人,樯橹一动,便散若浮萍;鲁王的朝廷,就是一张无柁之舟,随风漂荡,归属不定,怎么可以与之共图大事啊!

另外,在军事建设上,鲁监国又分不出主次,做出了许多本末倒置、大伤民心的事。

原本,鲁监国这个草头班子是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这些人发动民众搭起来的,鲁监国就应该把这些人当作元老级的功臣来看待,把他们的军队当成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可是,方国安、王之仁等人来了,鲁监国觉得方国安、王之仁两人的队伍是正规军,就反客为主,以方国安、王之仁等人为主,而以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人为客,把这两支队伍划分为“正兵”和“义兵”,“正兵”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由财政发工资;“义兵”嘛,自力更生,自筹粮饷。

试想想,鲁监国政权仅据有浙东一地,田赋已被“正兵”搜刮一空,“义兵”又能到哪儿筹集到粮饷?浙东各处义师因为粮饷断绝,大多散去。

而“正兵”和“义兵”加在一起向百姓索饷,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鲁监国政权由此大失民心,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