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阵(第2/2页)

徐山和转子山之间的旷野上,登州和后金游骑往来追逐,双方游骑都无法将对方赶出战场,随着双方大军的接近,中间游骑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稍大规模的支援骑兵纷纷向各自大阵,只留下一些零散的骑兵对峙。

两支大军的前锋陆续到达战场,皆以骑兵为主,以控制各自的列阵位置,两军前锋相距两里有余。前锋稳定战线后,汪洋般的大阵在无数旗号指挥下开始列阵。

……

巳时,登州镇大军到达阵线位置,榆林铺外的白色原野被红色所覆盖,阵线上满是夺目的红色,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在号鼓声中令行禁止,整齐的踏步让地面都发出微微的震动,各营在旗号鼓点的指挥下进入各自作战位置。

登州镇的大阵分为两线,第一线是五个战兵营,自转子山向徐山方向依次为战兵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四营。

前阵这五个战兵营亦是两线部署,皆以方阵步兵在前,战兵每营下辖方阵千总部两个,每个千总部所属的两个司一前一后部署,前后间隔七十步,每司两连左右间隔为二十步,互相可以用侧射火力支援。

中路战兵营所属的鸳鸯阵千总部的两司拆分使用,一司以登州镇最灵活的战斗组部署于前后方阵之间,策应前阵作战,随时支援前阵薄弱点,各营编制中的哨骑等骑兵编制亦全部在中间地带部署,另外一司则部署于前阵第二线之后,担任全营预备队。在方阵之中部署的鸳鸯阵既可以汇合成的戚家军的大阵交战,亦可以利用鸳鸯阵的灵活和高度机动性穿过方阵间隙,对敌人实施快速进攻和反击。

在冷热兵器交汇的时期,陈新将西方和东方的新军事变革战术杂揉在一起,形成了登州镇独特的战兵营编制,既有欧洲方阵的厚重,又保留下了戚家军鸳鸯阵的灵活。

大阵第二线包括近卫旅的两个营,左侧为近卫第一营,右侧为近卫第二营,陈新直辖的第六营第一千总部加强到了前阵左翼第二线,归属前阵左翼指挥,作为左翼的预备队,同时防御转子山西侧方向,防止建奴骑兵从转子山西侧通道突袭后阵。

登州骑兵营下辖四个骑兵千总部、两个龙骑兵千总部和一个直辖哨骑队,合计六千八百人,为了调动的灵活性,军令司临时整编为两个骑兵营,各下辖两个骑兵千总部和一个龙骑兵千总部,骑兵第一营部署于地形开阔的前阵最左翼,骑兵第二营则由陈新直辖,布置在后阵左翼。

登州镇摆出了一个两线部署的厚重阵形,前阵第一营、第六营第一总、骑兵第一营归属为左翼,指挥主官为第一营营官范守业,第二营、第三营为前阵中军,指挥主官为辽南第一旅旅长郑三虎,第七营、第四营为前阵右翼,指挥主官为第二旅旅长朱国斌。

后阵为近卫旅,下辖近卫第一营、近卫第二营及近卫骑兵千总部,指挥主官为王长福,担任全军预备队。剩余的骑兵第二营、战斗工兵连则由陈新直辖。

经过前锋的争夺,登州虽然丢失了二台子村,却控制了左翼重要的转子山村,右翼有徐山作为支撑点,中路的王家屯则在争夺中,在开局取得了一定的地利,基本达到了陈新主动选择战场的目的。

双方都是这个时代的强军,布阵进行得很快捷,一面面认旗出现在对方视野中,崇祯八年九月九日巳时二刻,两军主帅认旗互相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