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文武入毂来(第2/3页)

谢昉说完,便是一脸的严肃,落子格外认真起来。

只是谢昉面色越来越难看,围棋之道,人们常常喜欢去说那些反败为胜的翻盘事情,但是围棋之道,往往又极其少见翻盘之事。围棋是步步为营的游戏,也是步步为赢的游戏。

有一定水平的对弈,棋局但凡进入中后期,局势只要稍微明朗了,当真就明朗了,鲜少有翻盘的事情。那些故事里一招棋子,翻转乾坤,实际对弈之中,当真是少见的,甚至是见不到的。

如此说来,围棋好似也少了许多乐趣。其实围棋主要的乐趣,还是在于布局之上,围棋的乐趣在于智慧的前瞻性,享受的就是对于未来的铺垫与计算。当然,那步步的争夺,细节上的成败,也是乐趣无穷,乐趣在于对手用尽浑身解数,还是逃不出自己手掌心的快感。

步步为营,也就对应着一步错步步错,也就对应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谢昉一着不慎了,最终只能叹气:“文远啊……”

谢昉兴许还有许多夸赞,都在不言之中,这个年轻的书生,实在不凡。

再摆一局,争夺之下,谢昉再也没有了多言,唯有一句:“户部度支之事,老夫也不甚了解,不过文远是缜密之人,老夫也就不多言叮嘱了。”

徐杰只是点点头,一国之财政,何其复杂?不说如何做好调度,就是其中所有的加减法,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运算。财政好似是数学问题,其实远远不是数学问题。

徐杰也不敢妄自托大,徐杰唯一要说的,就是预算决算的制度,徐杰还能说出一二三,或者也能说清楚一个基本的框架。从各衙门做预算开始,到审核预算,再到统一预算定夺,以及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考量,哪里需要增加,增加的预算做什么,哪里需要削减,削减的理由是什么。再到款项拨付的方式与步骤,以及最后决算的审核。还要准备临时调度备用的资金。

这么一套流程,实在太过繁琐,实行起来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也并非说朝廷没有预算审核制度,只是太过破碎,太过简单,并没有形成真正国家层面的制度。

寅时要花一点钱,卯时又要支出一笔。没钱了就想方设法去弄,有钱了就大手大脚去花,也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所在。

徐杰写这两篇策论的时候,并未想到这件事情真要拿到皇帝面前去说,所以策论多偏向于理论,或者也有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只为突出自己的观点先进,也为自己考试过关。与实际操作上,区别还有不少,真要到皇帝面前说实际的事情,也由不得徐杰一通洋洋洒洒,否则必然要出笑话。

两人几局棋罢,徐杰赢了一局,也是心情极好。谢昉本来准备与徐杰深谈一番,教导徐杰明日该如何奏对,甚至与徐杰预演一番,先找出徐杰话语之中的错漏与不切实际的地方,免得徐杰面圣之时成了一个侃侃而纸上谈兵之辈。倒是交流几句之后,谢昉便也放心下来,心思反倒都放在了下棋之上。

也不能怪谢昉多想,有才之人极多,议论朝政的人也不少,口中说着这处当这么改才合理,那里当那么改才有效。话语说出,却从来不去想说出来的对策该如何实现?该如何操作!

这般的人,谢昉见了太多,也多是年轻人的意气风发,谢昉也怕徐杰有这么一番意气风发,到时候被皇帝问得哑口无言。

就如兵事改革,徐杰说流民为兵不妥,致使军心涣散,此事要改革。皇帝若是问徐杰,那怎么改革?

徐杰若是大手一挥,答裁撤之,还引经据典来一句“兵不贵多而贵精”。

皇帝只需要问一句:“裁撤之后怎么办?如何安置?”

自谋生路?时代有别,这个时代让当兵的去自谋生路,打工没有工厂,生意没有本钱,干活没有手艺,就算是去当佃户,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短时间内哪里多得出这么多的田地让人租种?

卖身为奴?且不说有没有这么多人去买这些看起来就不那么老实的军汉回家为奴,即便有人要买,又有几个人愿意卖身为奴?

最后,山林里盗匪忽然多起来了,劫掠乡里、杀人放火的多起来了,兴许就有人造反了。

好在徐杰,真有一些深思熟虑。先裁撤那些关系户,不干活的。再严格名册与空饷空额,再确保粮饷的足额到人,之后的事情,再一步步来。

即便是这几样事情,想要实行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也足够徐杰想破脑袋。上有政策,下必有对策,何其艰难。

第二日御书房,皇帝当面,依旧咳嗽连连。

这一次进宫,再也没有人作陪了,谢昉没来,欧阳正也没有来。徐杰一人入宫面圣。

皇帝当面所言,不过问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徐杰策论所言之策,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其中可行性,以及怎么去做。

徐杰不断作答,答得口干舌燥不止。

老皇帝连连点头,也在沉思,口中却夸了一句:“欧阳正教了个好学生。”

徐杰只是拱手。

老皇帝夏乾开口又问:“谁人为冗?”

老皇帝一语中的,问的就是怎么分辨谁是那冗兵冗余冗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说要裁撤冗兵冗余冗将,其中自然是有好处的,也能安定人心,那些坐在家里拿钱的人没有了,干活的人才会心理平衡。

但是怎么分辨这些人?谁去分辨这些人呢?这才是问题关键。

这个问题实在为难,到得实际情况上,关系户靠的就是关系,打不破这些关系的保护,怎么可能做成这件事?

徐杰也想,皱着眉头想。

便听老皇帝夏乾又问:“空额空饷,如何查证?”

徐杰还是在想,并未立马答话。

老皇帝夏乾叹了一口气,看着徐杰不答话的样子,摆摆手说道:“你已身为举子,春闱在即,当好好备考,如此才能为朝廷所用。今日就到这里吧,以后再谈,你便先回去备考吧。”

夏乾四十岁才登基,登基之后也与欧阳正意气风发一段时间,也自己真正做过事。更明白许多道理,治国之道,不在策如何高明,而是在这些策如何实施。历朝历代,开国有盛世,在于国家初建,上下一心,朝廷威势正隆。天长日久,就慢慢不是那么回事了。

老皇帝夏乾对于徐杰的奏对,显然是满意的,大概也知道其中的困难,不是这个年少的徐杰能一人一言解决的。

徐杰听得老皇帝让他回去,却并没有动身。

老皇帝已然起身,见得徐杰未动,开口问道:“你还有何事要奏?”

徐杰并非没有解决之策,只是这办法徐杰刚才还在考虑要不要直接说出来。此时皇帝再问,徐杰定了定心,往前走了两步,开口说道:“陛下,学生有一策,可解决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