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齐国的兴衰(第2/12页)

齐桓公一看,就说:“不用了,我一定会把汶阳那块地皮还给你的。连这点都做不到,我还当什么老大?”

曹沫这才收起凶器,退回到他原来的位子,很文明地向齐桓公行了礼。

可齐桓公心里的气却一点没有消停,才散会就对管仲说:“今天实在太气人了。现在这几个家伙都在咱的地盘上,不如把他们搞定算了。”

管仲却不答应。

管仲就是管仲,这哥们儿不管做什么事,都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杀了鲁庄公和曹沫,难度那是一点也没有的,想用什么办法就用什么办法,想在什么时间就在什么时间,可杀了这两个人之后,除了出一口鸟气外,齐国有什么利益?那是一点利益都没有的。在这个世界混,长远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他对齐桓公说:“我坚决反对老大的做法。老大这么做,完全是街头黑社会老大的作风,而不是一个诸侯霸主的气度。咱们想把这个霸主做得长远一点,就得严格讲究诚信。现在咱是丢了那块侵略得来的地皮,如果现在要反悔,那咱就会丢掉霸主的地位。老大算一算,丢掉哪个方面更合算一点?”

齐桓公才当上霸主几天,这时正当得初步有感觉,当然觉得这个霸主比那块地皮强多了,一听管仲的话,便什么话也不说了。

齐桓公虽然目光比管仲短浅得多,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远远比不得管仲,因此,不管自己在什么状态下,都无条件地听管同志的话。这时当然也不例外,听了仲父的比较之后,脸上马上就挂上了笑容,继续好吃好喝地招待鲁庄公,并提高办事效率,简化一切手续,马上把那块土地交割清楚,把政治戏做足,让天下人都看到一个有霸主风范的姜小白同志。

鲁庄公来的时候,怕得精神差点崩溃,想不到现在居然享受到这个待遇,不光天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还胜利收回了那块失地,对齐桓公不得不服起来。这哥们儿这段时间以来虽然有点窝囊,但绝对不是猪头,他知道,要是齐国耍起横来,要杀他灭他,那是容易得像放屁一样,现在人家都这么对待他了,他要是还那么嚣张下去,连自己都觉得太不像话了,因此就表示以后坚决地跟着姜小白同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再次亮剑

卫国和曹国当时不响应齐国的号召,不把齐国的话当一回事,后来看到齐国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过去要对鲁国进行惩罚性的打击,也同时慌了起来,这时看到齐鲁两国和平解决了问题,齐国的表现还真的不错,便都抓住最后的机会,派人前来跟齐国补办加盟手续,拍着胸口说以后不牛了。

不来开会的都摆平了,现在终于腾出手来,收拾那个中途脱离组织的宋国。如果不收拾一下这种革命最不坚定、思想最自私的国家,只怕没有多久,其他国家也会爱理不理,爱来不来,有好事时,大家伸手来抢,谁也不落后,有什么责任要分担时,个个都选择性地失聪失明,退到一边当观众,什么事都关我屁事,这个霸主还有什么当头?因此,对这样的国家必须狠狠地打击。

这次,齐桓公的排场摆得更大。他此前征鲁时,只带着齐国人民子弟兵,这一次却请周王也派几个兵来,对外说是以大周军队为首的多国部队——虽然中央军的实力现在估计连个城管大队都不如,但牌子却响亮得很。齐桓公现在需要的是大周的招牌,而不是要大周的实力。要是大周军队的实力那么雄厚,他齐国还能出什么风头、还能当什么霸主?

这是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多国部队,打击的目标是宋国。

齐桓公在处理鲁国的事上,采取和平的方式,人气指数不断飙升,几乎天天涨停,享受到了和平解决国际事务的甜头,因此在把矛头指向宋国时,他又听从了那个宁戚的建议,派宁戚跑到宋国去,对那个宋桓公御说连哄带吓,最后御说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带着那副可怜的老实相,跑到齐桓公面前,进行了一次深刻全面的自我批评,对自己论资排辈的思想进行了一顿猛批。齐桓公当然很宽宏大量,说了一大堆话,人都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谁能不犯个错误?谁没走过弯路?只要能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就是个好同志。

之后,双方重新订了协议。

于是,九国就只剩下那个郑国了。

本来,郑国是最先有霸主这个创意的,而且曾经大力实践过,因为实践得太猛,最后与周王还打了一架,还很牛地射伤了周王一回,可因为实力太单薄,除了能欺负一下比他更单薄的周王之外,对别的国家却一点不能怎么样,人家也从不把他们当一回事,于是声势就逐步弱了下来,最后彻底败落,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了。不过,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头瘦死的骆驼,仍然想耍一下大牌,对齐国的通知做出一点也没有感觉的态度来。他们以为齐国还不是在走他们的老路,还不是像他们当初那样,发发通知,谁去谁上当。哪知,齐国不是郑国,人家通知书的含金量却足得很,谁敢不来就直接把部队开过去打谁。更要命的是,管仲认为,要把这个霸主当下去,别的国家都可以放过去,但郑国这个曾经有过霸主思想的诸侯是坚决不能放过去的,一定得找个理由把这个曾经的老牌霸主搞定。

这样的理由实在太容易找了。

郑国原先有个大夫叫祭仲,那个角色跟管仲差不多,一直掌管着郑国的大权。只是这哥们儿虽然狠,但水平比管仲差多了。郑庄公的其他水平算不得杰出,但生育能力很强悍,前后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不过,这十个儿子虽然身体健康,但智商都一般,所以,郑庄公在选择接班人时,也就按着老规矩,让大儿子子忽当太子。可到他病重时,头脑又亢奋了一回,对祭仲说:“我看还是让子突接班吧。他比他的哥哥有水平。”

祭仲反对。

郑庄公说:“要是子忽当了老大。子突不服,打起来,恐怕子忽打不过啊。”

祭仲说:“现在就把子突派到国外去,他就不会来争了。”

郑庄公想了一想,觉得这也是个办法,就把子突送到宋国去。然后郑庄公就按照他的计划挂掉了。

那个子忽就按着郑庄公的既定方针,当上了郑国国君,就是郑昭公。

按诸侯惯例,新君宣誓就职后,也跟现在很多国家元首一样,首先得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光辉形象。

当时,几个国家都有插手郑国内政的想法。一个是齐国,当时还是那个齐襄公在位,他觉得子忽很帅,想把女儿嫁给他。哪知,子忽却在人家面前摆酷耍大牌,说我不要齐国的美女,弄得齐国很无奈。另一个就是宋国,现在那个被他老爸视为野心家的子突就在宋国那里过着流浪生活,宋国很想帮他一把,让他当上郑国老大,然后郑国以后就会什么都听宋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