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落难公子】(第2/2页)

一大一小,两人下馆子,足足点了三菜一汤,丰盛到近乎奢侈。

周维烈就像是几天没吃饭的叫花子,狼吞虎咽的吃了三碗米饭,把桌上的几盘菜风卷残云般干掉,最后干脆把饭倒进菜盘里滚油水。

吴宓摇头苦笑:“你爸也是狠心,好好的日子不过,非把你扔到昆明这鬼地方受穷。以后嘴馋了,就来找你吴叔叔,肯定让你吃饱吃好。”

“谢谢吴叔叔,”周维烈把盘子里的最后几粒米饭夹到嘴里,擦嘴道,“我明白我爸的意思,他是让我见识一下中国的真面貌。”

吴宓笑着说:“哟,你还挺懂大道理的。”

周维烈道:“以前在天津和重庆的时候,爸爸也经常给我说这些,但当时都半懂不懂,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到了。”

“能体会就好,你很有前途。”吴宓点头赞许。

周维烈说:“我正在考虑,是不是该转专业,去学物理、化学或者是机械。”

吴宓问道:“你数学那么好,转专业做什么?”

“数学对国家没什么用处啊,”周维烈道,“自开学以来,我们班已经有两个同学转系了,另外几个同学也有这样的打算。”

吴宓斥责道:“谁说数学没用?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能带动其他理工科的发展。”

周维烈嘀咕道:“华教授也这样说,上周还给我爸写了封信告状。”

“你现在的任务是安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知道吗?”吴宓严肃道。

“知道了。”周维烈有些郁闷。

吴宓不是唯一给周维烈改善伙食的,但凡条件允许,许多教授都会站出来帮忙。比如沈从文,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请周维烈下两三次馆子,或者让老婆张兆和给维烈做酒酿鸡蛋。

酒酿鸡蛋是张兆和的拿手好菜,用朱自清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世上最鲜美的食物。

开学第二个月,费正清作为美国特使访问西南联大。这位老兄跟周赫煊就更熟,以前但凡是来天津,费正清两口子都住在周家,还在上海周公馆住过几个星期。

费正清得知了周维烈的情况,立即请这小子去吃大餐,还留下了200美元的红包。

费正清在回忆录里写道:“中国人有两种极端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一种是溺爱,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后代享受;另一种是让孩子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周赫煊先生的选择我不敢苟同,因为他的儿子正在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应该每天处于半饥饿状态。但不可否认,这种培养方式非常成功。我和当时只有12岁的周维烈有过一次深谈,他的思想比许多成年人更为成熟。他表示自己以前只关注数学,而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开始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或许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才会促成他后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