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归去。(第3/3页)

……

……

闰七月底,距离贾环和黛玉的婚事没几天。贾府中送礼的人群络绎不绝。

贾环近日亦有些忙碌。

一场秋雨落下,天气逐步的变得寒冷。正所谓: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

书房中,一排烛光,照射的房间中明亮如白昼。窗外雨滴。贾环正在考校燕王宁淅。布置着未来数年的作用。他和黛玉成婚之后,便准备南返金陵。

宁淅婚后,蓄起胡须,略显成熟些,依旧文弱。阐述,应答着贾环的问题:如何缓解,甚至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贾环负手而立,道:“子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解决当下国朝的社会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重新调整利益格局。这是温和的做法。而更激烈的做法,就是改朝换代。比如,当年的明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王朝,只要抱残守缺,不改革,终究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中去,逃不脱王朝兴替的规律。”

宁淅用力的点头。心中感慨难言:“先生有治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若执政,必将现盛世。可先生求官而不得。当今天子猜忌不肯用。”他倒没想到别的地方去。以为先生是仕途失意,将一身经世济国的本事都传授给他。可他只是中人之姿,如何能学到先生本事的十之一二?

宁淅微微仰头,看着先生挺拔的身姿,沉静的脸庞,心情激荡,脱口而出道:“先生,若我为天子,必拜先生为相,治理万民,泽被黎庶!”

贾环微怔。随即,微微一笑。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

离别,已经不远了!

……

……

雍治十七年,八月初二。贾环迎娶黛玉。北园中,张灯结彩。

这场婚礼的场面之盛大,被京中所瞩目,贺喜的宾客层次之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何须赘述?

八月中的晚上,月华如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雅致的房间中,光线明亮。视线所及处,都能看到书本。林妹妹已经从潇湘馆搬到北园里来。

北园的正房,是贾环和宝钗的住处。西厢房住着苏诗诗。东厢房是贾环的书房。苏诗诗隔壁相同的院落是林千薇的院子。贾环书房东,横穿一个花厅,便是黛玉院的西厢房。韵儿的院落在黛玉院的东侧,方便她出入。

明亮的烛光下,黛玉挽起一头青丝,盘着少妇发髻。一袭罗衫襦裙,精致的瓜子脸,秋水美眸。渲染着她江南烟雨中孕育出的灵秀,妩媚气质,姣花照月。

“环哥,这写的……”黛玉在书桌前,微微偏头,看着身旁的丈夫,“太沉郁悲怆。”

她手里拿着的是,贾环这几月中闲来无事,写的桃花扇的一些稿子:哀江南。

曲曰: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贾环站着,轻轻的抚着黛玉的秀发,笑道:“桃花扇本来就是个悲剧啊!”

又吟道:“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一声檀板当悲歌,笔墨工于阅历多。几点桃花儿女泪,洒来红遍旧山河。”

“好诗!”黛玉默诵一遍,就记下来,提笔在纸上写出来,狡黠的一笑,灵动无比,道:“环哥,我若写悲怆之词,你定然要数落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贾环禁不住莞尔。有林妹妹陪着,这时光,又怎么会流逝的不快呢?这让他更加的憧憬金陵的生活。

正说话间,紫鹃,袭人两人拿着厚外套、热茶进来。紫鹃道:“三爷,姑娘,已经是亥正一刻了。”

贾环点头。此刻,窗外,月出中天。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带玉看。

……

……

雍治十七年八月十四日上午,贾母病逝。寿八十一。喜丧。二十八日,贾政辞官丁忧,举家扶灵柩南下,归葬金陵。

贾环偕宝钗、黛玉并妾室,南归。

第七卷 我欲倚天抽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