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宣和三年五月末,接受招安已毕,纳入了朝廷军队建制,正在汴京郊区休整训练的宋江部队接到朝廷旨意,敕封宋江为平南都总管兼正先锋,命其率本部人马随同以童贯为帅的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去征讨方腊。

这是蔡京、童贯等继意图借招安之机收拾掉梁山泊义军未成后,策划于密室的又一招借刀杀人计。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最著名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史载其正式举旗起事的时间为宣和二年(1120)十月间,被朝廷剿灭的时间则为次年初夏,所持续者未足一年,不如宋江义军活动得时间长久。但是它的规模声势和影响,却远远地超过了宋江义军。

方腊其人,原本是浙江睦州青溪县即今浙江淳安的一个漆园主,属于当地的富户。当时花石纲之役盘剥极重,乃至像方腊这样的殷实人家亦被造作局压榨破产。方腊就是在这种忍无可忍的情势逼迫下,聚众举起了义旗。两浙一带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农户,饱受盘剥已久,满腔怒火早已蓄势待发,方腊举事正当其时。

方腊又是个颇有心计的人,他利用一个由外邦传入中国的什么摩尼教,后来改称作明教的教旨来发动民众,将自己神化为可拯万民于水火的伟大教主,由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数日里竟聚集了十万之众。尔后其部又迅速蔓延发展,分路出击,四面开花,连克睦、歙、杭、婺、衢、处等六州五十二县。一时之间,大宋王朝的东南半壁江山呼啦啦为之倾倒。

方腊为这唾手而得的赫赫战果和大好局面刺激得兴奋不已,鸿鹄之志急剧膨胀,以为华夏大地已经到了改朝换代之时,就自称圣公,建元永乐,登基即位,封将署官,直欲与大宋分庭抗礼甚至将其一鼓荡平取而代之了。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为之大震。赵佶被迫采取了下罪己诏、撤造作局、废花石纲、免江南赋等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措施,并立罢与金国相约的北伐击辽行动,遣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令其统领原准备用于北伐的西北二十万健卒南下去平定叛乱。

圣旨颁下后,蔡京邀童贯至府中叙谈。蔡京问童贯此次出征欲以何人为前部先锋。童贯言其手下颇有几员大将皆堪重任,正在斟酌中。蔡京摇头道,现有一个最佳人选,就在童帅眼皮子底下,童帅为何视而不见?童贯问老太师所言者谁人也?蔡京抚须笑道,新近归顺朝廷的宋江宋公明是也。

童贯被猛然提醒,拍案叫绝道,高,实在是高!本帅怎的忘了,现今这里正窝着一群梁山好汉无用武之地呢。此番出征,正好成全他们了。

两个巨奸心照不宣地相视大笑。

次日童贯便向赵佶举荐宋江领先锋印。他冠冕堂皇地奏道,宋江所部已在京郊整训月余,兵强马壮可堪一用。目下正值为国效力之际,正好令其随同大军出征,建立一点汗马功劳,将来论功封赏,便可名正言顺也。

自打宋江归顺,朝中的大臣对该将宋江封何官职,该将其部安置何处一直意见不一,未有定论。而让这些人长期滞留京郊也不是个办法。赵佶正为此事挠头,听了童贯的奏言,觉得是个好主意,当下便欣然照准,而丝毫没有想到在童贯的这个建议里,其实包含了极为险恶的用心。

宋江、卢俊义比赵佶敏感得多。他们得到朝廷的旨意后,都觉得有点不大对劲。送走宣旨钦差,两人即召集吴用、公孙胜、林冲、关胜等,开了一个核心将领会议。与会者皆认为,他们面临的情况有点复杂。

出征作战他们不怕,军人的职责就是打仗,招安以后闲了这些日子,他们甚至还有点心急地盼望,能早日开赴北部边陲,狠狠教训一下作为中原宿敌的辽寇,打出一番梁山泊英雄的威风让朝廷瞧一瞧。然则现在出征的对手并非强虏外贼,而是与梁山泊义军在接受招安前性质相同的一支农民武装,这便让人心理上有点别扭。

更让人别扭的,是那领兵的统帅正是他们过去在战场上的死敌童贯。而且这个童贯在招安将成之际,还阴谋向义军下过毒手。在这样一个人的麾下出征作战,不能不引起众将的警惕和担忧。因此大家都觉得这种安排里边有点名堂,说不定就包藏着朝中那些敌视这支被招安部队者的祸心。

这便如何是好?

众人经过严肃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如今既已接受了招安,就必须服从朝廷调遣,拒不出兵是不行的。以童贯为帅是皇上的委任,也不是我们认为不妥就能够加以变更的。至于这种安排是否别有用心,我们可以怀疑和戒备,却端不到桌面上去谈。所以,这个征不能不出,这个仗不能不打,那个龟儿子童太监的指挥也不能不接受。

既然要上战场,就得把仗打好,打出威风,打出名声,打出一支钢铁劲旅。唯其如此,我们这支部队方能在大宋朝堂上站稳脚跟,确立住自己的地位。

对童贯那种阴险小人的警惕性当然是要保持的,在战场上要时时提防童贯的暗算,并且要注意保存实力。这是须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的事情,事前难以定出具体对策,现在只能先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

基本方略议定,宋江便向全军下达了奉旨出征的军令,命令各营从即日起停止日常操练,马上动员起来,做好南下作战的准备。

南征的命令下达后,有些将士是颇有点跃跃欲试、斗志昂扬的意思,打算在这场征战中建勋立功,以便将来封妻荫子。但这个命令也在一部分头领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如李逵、鲁智深、杨志、武松等,皆对由童贯那鸟人统领出征骂骂咧咧,牢骚满腹。不过牢骚归牢骚,出于对宋江的忠诚服从,该执行的军令还是在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着。而且在这几个人的内心里,也还是洋溢着扬威疆场的渴望和激情的。

另有一些将领的抵触情绪,就来得比李逵那些人深刻得多了。他们不仅是对童贯统军不满,而是压根不想受朝廷这样摆布。燕青便是这其中之一。

燕青原是个性喜洒脱散淡的人,对政治仕途功名之类没有多大兴趣。卢府事变,使他迫不得已落草梁山泊,身不由己地掉进了政治旋涡。在山寨里他与众弟兄厮混得感情不错,但在其潜意识里,实际上是始终存在着勉从虎穴暂栖身之念,希望有朝一日如有机会,还是回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民间生活。

再者,在梁山泊义军的这些日子里,他也已将宋江其人看得比较透彻了。他认为宋江这个人,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重义气的,作风也比较民主,善于笼络人心,但究其才学胆识,却实属平庸。从长远上看,这个人不仅成不了大事,而且下场堪忧。因而燕青早就有离队之意,只是每觉时机不太合适,为顾全大局计,未曾提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