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平定秦凉(第2/5页)

为什么李世民两次都下令坚守不出呢?堂堂大唐王朝的秦王李世民难道甘愿做缩头乌龟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李世民敏锐地判断出唐军和西秦军有实力上的差距。

什么?差距?

大唐帝国耀武扬威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和西秦军比起来怎么会有差距?如果你不相信,那么我就告诉你这是事实。耀武扬威那是在李世民当皇帝后的事情,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唐军其实实力很弱小。

上次刘文静败给薛举,除了有轻敌的原因之外,其实另有隐情,那就是骑兵实在太少。薛举依靠强大的骑兵力量,把刘文静往死里打,是因为唐朝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少马匹。

西汉刚建国那会儿,也是缺少马匹,官员们大多用牛拉车。唐初的状况和西汉初年很相似。据说当时唐朝能找到的马只有三千匹,加上李渊从老家山西带来的马匹,相信你可以算出来当时唐朝能够组建多少骑兵,我相信最多不过一万名,也就是说上次刘文静率领的与薛举在浅水原对垒的骑兵部队,可以说是李唐王朝骑兵的全部家当,被打败后数目肯定又削减了不少。

而薛举就不同了,起家时就把杨广设在陇右的牧场据为己有,陇右的牧场据说有马两万匹,而且薛举的军队其成员大多都是陇西人,彪悍勇猛。对方人彪马悍,刘文静要是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李世民正是看到了这种差距,所以这一次继续下令不许出战。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骑兵战大师,但是眼下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暂时忍耐一下。

但是手下的那些猛将们实在有些坐不住,背后议论纷纷。所谓的猛将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没有文化的二杆子。猛将不同于名将,猛将是打起仗来不要命,但是眼光基本上都是不怎么样。

“秦王不出战是为什么?”

“嗨!上次让薛举打怕了呗!”

“怕他个头,要是我早把这小子给劈了!”

“秦王啊,看来还是太年轻,有可能被吓住了!”

将士们的议论很快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为此李世民特意下了一道命令,敢言战者———杀无赦!

现在还不是决战的时候,决战要在薛仁杲疲惫的时刻。这个时刻终将会到来!

任凭薛仁杲怎么骂阵,就是不出战,即使骂到祖宗八代,还是两个字———免战。这样一来,薛仁杲可是坐不住了。这位仁兄本来就是个急脾气,现在李世民给他来个死皮赖脸,薛仁杲的情绪开始失控。但是薛仁杲是忌惮李世民的,既然你不出战,我就成全你,咱们就这么耗着!传我将令,分兵围攻径州!

径州是关中地区西部的门户,换句话说就是长安的西大门,其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长安的安危。当时镇守径州的是骠骑将军刘感。

薛仁杲的目的很明显,既然李世民不出战,那就分出一部分人干脆直接杀向长安。如果李世民回军自救,那高城就是不攻自破,到时候两路大军直奔长安,相信李渊一定会坐不住的。反正我手里有三十万大军,不愁没人干活。

刘感这个人有个特点———讲义气。

薛仁杲用重兵围困径州,刘感誓死不降,城里断粮时就杀掉战马给手下人食用,而自己则煮马骨和木屑吃,看到有这样够意思的领导,手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拼了老命坚守径州城,顶住了薛仁杲的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其实群众有时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不要求自己拥有什么特权,只求公平。

薛仁杲围困径州令李世民很是坐立不安,如果领兵去救,等于将高城这一路让给了薛仁杲,无奈之下,李世民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李渊,让李渊做好防范准备。李渊知道消息后,派长平王李叔良领兵增援。

在此之前,一切都是风平浪静,即使刘感遇到城中严重缺粮的问题。薛仁杲也好不到哪去,既要围困径州,又要顾及李世民,还得提防身后的李轨拍黑砖。

但是随着李叔良的到来,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李叔良这个人能被封王,只因为他是李渊的堂弟。换句话说,这是个平庸的人,也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李渊为什么会派出这么个生瓜蛋子去增援径州,想来想去,也许只有一个答案,是李叔良主动请战。李渊的几个儿子都不是白痴,这个叔叔当然不能只顾着吃闲饭。

当薛仁杲知道李叔良来增援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薛仁杲围困径州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李叔良来到径州后,薛仁杲意外地下令停止攻击。为什么?军中缺粮。当然李叔良并不明白,薛仁杲是在耍滑头。

九月十三日,薛仁杲下令:由于军中缺粮,解除对径州的包围,引兵南下。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典型地在忽悠人。既然缺粮,为什么不回老家?南下干什么?但是李叔良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薛仁杲害怕的缘故。

如果把别人都当白痴,那这个人就是名副其实的白痴。就在李叔良洋洋得意之际,他又得到了一个足以令他手舞足蹈的好消息:驻守高城的西秦军,全体投降。这真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由于自己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战局,在李叔良看来,自己居功至伟。所以他立刻派刘感前去受降。

刘感的态度是:坚决不去。他问了李叔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高城内的西秦军要是投降,为什么不向秦王投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薛仁杲连能征善战的李世民都不放在眼里,你一个京城来的王爷,薛仁杲会买账?可惜的是李叔良根本听不进去。

在我看来,即使受降,他也应该和李世民事先沟通一下。如果真要是这样,也许刘感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听完刘感的问题后,李叔良硬邦邦地甩给刘感一句话:不去就杀了你!

从那一刻起,刘感其实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与其被自己人杀死,还不如战死疆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知道结局,而无力去改变。

刘感很悲壮

九月十七日,刘感带领三千人来到高城下。

“守城的人听着,我是骠骑将军刘感,特来收降你们,快快开门!”城头上毫无动静。刘感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还是毫无动静。

怎么办?放火烧城门。刘感之所以放火烧城门,是因为他知道投降的事,纯粹是忽悠人。所以他丝毫没有犹豫,既然不开门,那我就烧。

可惜,火终究是抵挡不住水的,刘感这边烧,城头上的人那边不断地往下浇水灭火。刘感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指望三千人和城中的上万人火拼,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所以刘感急忙下令,步兵先撤,自己率领骑兵殿后。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人出现在他的面前———薛仁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