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4/7页)

开会!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上,集体的力量有时也是没用的。

第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是参谋凌敬。

“皇上!微臣认为这场仗必须要打下去,当然也要尽快结束它,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率大军避开虎牢关,攻取怀州、汉阳等地,然后翻越太行山,攻打李渊的老家山西,然后再拿下壶口、蒲津等地,直接威逼长安。到时李渊肯定撤回围攻洛阳的唐军进行自救,那洛阳不就解围了吗?此乃围魏救赵之策也!”

凌敬这么说,相信他一定没到过太行山。水源如何解决?粮食如何供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凌敬的建议,理论上100分,实践起来绝对不及格。所以,凌敬刚一说完,就遭到了诸多人的反对。

“翻越太行山?你知道太行山多高吗?你知道翻越过去要用多长时间吗?”

“是啊!你能保证一定能打下怀州、汉阳吗?”

“你以为到了山西,人家唐军就没有抵抗了吗?”

“请问凌大人,如果唐军知道我们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下设下伏兵,我们该往何处去?”

……

一系列的问话,让凌敬哑口无言。

书生最擅长的还是做学问,打仗这种玩命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参与的好。

众人的问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他们是在替整个夏军考虑,那可是大错特错。他们考虑的还是自身利益。

真要是按照凌敬的建议去做,这些将领当然会是首当其冲的实践者,巍巍太行山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你出主意,我们干活,拿我们当白痴啊?

坦白地讲,在听完凌敬的建议后,窦建德很是兴奋了一阵,但是众人的反对瞬间又将他的热情浇灭。

窦建德开始犹豫了。是翻越太行山还是坚持攻打虎牢关,这是个问题。左右权衡,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在翻越太行山的过程中,洛阳被攻陷了怎么办?

是啊!如果王世充完蛋了,那翻越太行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坚持攻打虎牢关,说不定还能擒获李世民。

对!就这么定!

“传我命令!大军尽快休整,近日攻打虎牢关!”

业余的军队

窦建德在寻找李世民的破绽,伺机发动总攻。李世民也在注视夏军的动向,寻找有利战机。双方陷入了僵局。

这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局面。谁都希望对方率先出现破绽,当然,谁也都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阵地,至少不被对手抓住漏洞。可惜,这个世界上,实在没有完美的事。

唐军首先出现了破绽。李世民所带来的都是骑兵,而骑兵主要的供给就是马匹的草料,由于陷入了僵局,马匹的草料开始出现短缺。

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唐军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马匹一旦断了草料,那就只能是骑兵改步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唐军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不过,马匹所需要的草料可以就地取材,也就是说找一块草地,让马吃个饱。

当时在虎牢关的黄河以北,有大片的草地,于是李世民决定在黄河以北将马放出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牧马。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唐军牧马的消息,很快被窦建德所掌握,在窦建德看来,这是打败唐军的绝好机会。他决定利用唐军牧马的机会,给唐军以致命的打击。

窦建德的确抓住了唐军的死穴,表面看起来,窦建德似乎为李世民张开了一个大口袋,而李世民正在一步步地往里钻。事实上,正好相反。

就在窦建德刚刚拍板制定了本次作战计划,没过多长时间,一封绝密情报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内容是:唐军牧马时,夏军即偷袭。

记得二战时,美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击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机靠的就是出色的情报工作,可见无论什么时代的战争,决定其最终结果的,除了实力、运气等诸多因素之外,情报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李世民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所以这一次唐军又掌握了主动权。窦建德的主动出击,在李世民看来,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机会。那就将计就计。

五月二十七日,李世民率领骑兵北出虎牢关,渡过黄河,在广武山下开始牧马,这一切自然没有瞒过窦建德的眼睛。当晚,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千匹战马在广武山下。

请注意:就是这一千匹战马彻底迷惑了窦建德。

很长时间以来,窦建德一直忌惮李世民的骑兵,现在他看到唐军的所有马匹都在广武山下,那虎牢关中必定没有骑兵,这实在是个发动总攻的好机会。窦建德的情报工作再一次出现了失误。

第二天,窦建德决定,对虎牢关发动总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史料证明窦建德出动了全部军队,但至少人数是庞大的。据史料记载:北距大河(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壮观!实在是壮观!

在壮观的背后,其实表现了窦建德决战的信心。窦建德的信心是百倍的,但是当他布好阵后,他忽然发现,唐军阵营一片寂静。

为什么?唐军的阵营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窦建德开始纳闷。难道有埋伏?“传我将令,暂停前进,静观其变!”在没有摸清虚实之前,为了稳妥起见,窦建德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沿汜水河岸驻扎。

在我看来,这固然是个稳妥的决策,同时也是个贻误战机的决策。事实上,窦建德顾忌唐军有埋伏,唐军也同样心虚。

将近十万人敲锣打鼓地向自己阵地走来,这么庞大的阵容,换了谁都会有些胆怯,唐军阵营没有动静,是因为唐军将领们都看傻了眼。但是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当夏军在汜水河边停止驻扎后,李世民带着几个随从登上高丘,开始观察夏军的虚实。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李世民在观察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夏军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病。

第一就是人心浮躁。本来大战在即,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应该全神贯注,随时应对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李世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走神的、逗笑的、左顾右盼的,应有尽有,好像打败唐军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可见夏军的整体素质实在不怎么样。

第二便是阵型松散。窦建德沿汜水一字布阵排开,在汜水的前边就是虎牢关,两军阵营只有一水之隔,唐军完全可以渡过汜水冲击夏军的阵营,而夏军阵营首尾长达二十里,看起来十分唬人,其实真要是打起来,首尾根本无法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