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四千发炮弹攻不下使馆:荣禄的秘密(第4/5页)

8月10日,武卫军发动了最后一次猛烈攻击,而这一天也是八国联军攻进通州之前,为了“保”北京,荣禄做了最后一次挟持“人质”努力,仍然失败。

在这近两个月的围攻时间里,使馆区共有66名洋人死亡,看上去伤亡也不小了,而了解一下清军发射的弹药就能说明问题了——清军总共发射了4000枚以上的炮弹,以及100万发以上的子弹!也就是说,在使馆四面被围、清军可以居高临下进攻的情况下,平均每发射60发炮弹再加上1.5万发子弹才能造成洋人方面一人死亡,既需要装作“围攻”的样子不断打炮,又要保持如此之低的命中率,荣禄大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事实证明中军的炮弹基本上都是“打向月亮”,只有两个时候,荣禄动了真格。

一是当“使馆卫队”试图发起反攻,想冲出包围圈,这就没的商量了,出来一个杀一个,格杀勿论,那66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这么被击毙身亡的。荣禄大人保证整个“围攻”期间,使馆区内没有任何人走出他的包围圈(给天津送信的密使是走的另外一条通道),当然,荣禄大人的军队也没有攻进使馆。

另外就是试图实施慈禧“人质”想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中军是有限度地进攻。

而除了这两种时候,平时的那些朝天炮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它首先必须打在使馆区范围之内,但如果流弹落到各国使馆,同样可能误伤洋人,给他们造成更大的伤亡——也就是说,即使是“打月亮”,也需要有角度地去打。

中军打出的那些大炮,其实大部分都落在了同一个方向,一个很少有洋人的地方——肃王府。

在6月义和拳进北京时,北京城里5000名左右的教民紧急避难,其中大约3000名教民去了北京最大的教堂——北堂。而2000人左右在使馆区外打地铺,希望能够得到使馆的保护。

一开始,使馆区方面想赶走他们,但是后来,他们改变了主意。

因为使馆区里也需要很多的苦力的,于是这2000人最终被允许进入使馆区。

肃亲王善耆的家正好位于使馆区四面围墙之内(英国公使馆对面),当时在使馆方面的逼迫下,善耆乖乖地搬了家,于是肃王府就成了2000名教民的“避难之地”。使馆区外武卫军中军的炮火就集中于此。

在“围攻使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这2000名左右的清国教民就承受了围墙外自己国家的军队——武卫军中军大部分的炮火,他们的死亡人数应该远远超过洋人(具体数字在史料上没有记录),而除了要躲避炮火,这些教民还要忍受其他的死亡威胁——饥饿和惊恐。

粮食被洋人拿走了,教民们挖壕沟、灌沙袋、修工事、灭火、背尸体、搬运枪支大炮,每天必须干各种繁重的体力活,才能领到一小块食物,当公使们享受西式美餐的时候,教民们常常饿得两眼发晕,马肉归洋人,马皮就被教民捡起来吃掉。臭水沟里的死尸引来了乌鸦,被他们捉来吃掉。教民们吃遍肃王府里的树皮、树根和树叶,最后开始吃泥土。

在使馆区外的围困有所放松之际,“使馆卫队”的士兵们就很喜欢在夜晚来肃王府游荡,他们当然不是来送粮食的,也不是来王府的花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而是来搜寻教民中是否有容易上钩的女子,一些女教民被侵害的事件就在夜色下发生和被掩盖了。

教民们也许从来不会想到,跟他们有同样信仰的洋人,也同样保护不了他们!

这就是“使馆之围”的真相,虽然就连当时的洋人也对“清国一万御林军围攻近两月,竟然连一座小小的使馆都攻不下来”表示十分吃惊,但我们知道,这只不过又说明了那个在大清早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清国的军事问题,往往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这次只不过是“政治”的成分占得多了点,让人无法从军事的角度理解。正如慈禧后来说的:“我若是真正由他们(指端王集团)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那么,既然慈禧一直有打“人质牌”的想法,荣禄指挥武卫军中军也尝试过好几次,为什么一万大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成功?

这就是真正的军事问题了,答案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没有特种兵。

对于挟持人质这种高技术含量的活,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的,它要求的是质量——既不能造成对方的伤亡,又要成功地限制对方的自由,这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特种兵才能做到。而武卫军中军虽然有一万大军,但他们总不能带着一个大炮去“挟持”人质吧?

使馆区就这样“炮口余生”了。洋人们虽然损失了66名弟兄,但这绝对是他们最好的结果了,因为他们原本有可能全军覆灭的,而对于北京城的义和团民来说,他们就是另外的结局。

北京城内十万义和团民的结局

在武卫军中军“围攻”使馆的同时,端王的虎神营和北京城里的一万多义和团民联合攻打北堂,北堂里只有原先从使馆区抽调来的43名洋兵守卫,此外就是几百名传教士、神父和洋人,另外还有近3000名逃难到此的清国教民。

北堂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除了主教堂,附属建筑有孤儿院、修女院、教会医院、学校、印刷厂,甚至还有博物馆。这些建筑都无比坚固,洋兵和教民就将所有的楼房、塔楼围墙都修上了掩体和枪眼。

和荣禄在使馆区明攻暗保不同,这里是真正的进攻。不过,虎神营的那些八旗士兵是要团民先上的,团民虽然人很多,却没有什么有效进攻的武器,每当他们靠近教堂时,就会被里面的士兵开枪打死,他们放火,会被里面的教民扑灭,挖地道炸墙,由于教堂非常坚固,始终炸而不倒。

然后,虎神营的士兵和团民联军打着打着,他们自己先打起来了——火并。

前面我们说过,所谓的“义和团”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内部也是有派别争斗的,有的很懂端王的意思,懂得“灭洋”只是手段,是端王集团实现废立的枪头,但也不排除某些“灭洋”热心过度的人“入戏太深”,他们一心一意地“灭洋”,就灭到了端王集团的身上。

导火索从八旗军将领庆恒开始。庆恒在神机营、虎神营、武卫军中军中都身兼数职,是个在八旗子弟中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有不少结拜兄弟就是虎神营将领,甚至跟端王本人的关系都极好。而庆恒实际上是个“暗通洋人”的人,他倒不是出卖军事情报,主要是跟洋人倒卖点货物,发点洋财,毕竟庆恒朋友多,花销也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