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

方伯谦

1866年,在左宗棠的奏请下,由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亲自负责,福州船政学堂成立了。这是一所用西式教学,为外来军种——海军培养军官的学校,但不能通过科举走仕途。学堂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包,甚至连学生家里的生活费都给包了(每月发4两银子补贴),但还是没有多少人来报考,最终招考上来的,是来自福建、广东等地普通百姓和家道衰落之家的孩子。

其中就有方伯谦,以及他的福建同乡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以及广东籍的邓世昌、林国祥等人。当年他们的年龄都在12~15岁,在一间由寺庙(福州城南定光寺)暂时改成的教室里,伴着晨钟暮鼓、佛号乐音,学习英文单词和海军知识。这样的时间一晃过去四年。

1871年,这批孩子快毕业了。他们开始登上军舰实习,军舰从福州出发,经香港、新加坡抵达马六甲海峡,航行4个月,他们在军舰上认真地操练。毕业之后,他们成为了清国第一批真正的海军军官。

几年后,朝廷决定公费派遣他们出国深造。在出国前,他们都立下誓言,决心为国家海军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钻研技术,报效国家。“此去西洋,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最终,刘步蟾、林泰曾去了英国海军学习实战,而严宗光、方伯谦、林永升、叶祖珪等人考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在欧洲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会了喝咖啡,吃西餐,逛过伦敦的街道、巴黎的凯旋门、柏林的歌剧院。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丰富的海军知识。除了书本理论,他们还学习实战。刘步蟾等人作为见习生服役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地中海舰队,跟随军舰巡游三大洋,甚至还参加了在非洲的海战,可以说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回国后,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是一名有世界级眼光的军官了。

严宗光始终放不下科举的那个梦,虽然回国后的他成了天津水师学堂的校长(总办),但他仍然很郁闷,加上认为自己并不得志,后来抽起了鸦片,改行当作家,改名严复,翻译整理出了名作《天演论》,那句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出自这本书里。而方伯谦、刘步蟾等成为北洋舰队的舰长,他们虽然没有科举的功名,但经济收入并不低,可以算得上真正的高收入人群。

清国向国际接轨新建海军,最先接轨、也接轨得最好就是海军军官的收入。

按照《北洋水师章程》,北洋海军官兵收入以4比6的比例,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模式。舰队司令丁汝昌的年收入为白银8400两,刘步蟾、邓世昌这样总兵级别的舰长年收入为3960两,方伯谦这样副将级别的舰长年收入为白银3240两。此外作为舰长每个月还可以掌握着从350两到850两的“行船公费”支出。

按照物价折算,当时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50元,也就是说,方伯谦的年薪在40万以上。

中日两大舰队的首次相遇

7月25日7点,天已大亮,海面一片平静,济远和广乙即将驶出牙山湾航道,进入大海,此时,观测兵突然向方伯谦报告:前方发现煤烟!然后很快确定:有三艘日本军舰!

这是联合舰队第一先锋队。

双方军舰几乎同时褪去炮罩,炮兵就位,大炮互相指向对方!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军舰上的士兵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住对方,等待着那惊天动地的一刻。

方伯谦站在济远号军舰的司令塔里,他的心情十分紧张,清日两国还没有宣战,他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衅自我开、不开首炮”的命令。所以只要日方军舰不首先开炮,双方就会相安无事,就当有缘在海上会了个面。但是,如果日本人首先开炮,济远和广乙就不得不反击迎战。以二敌三,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战果?

方伯谦紧紧盯住对面航行在最前面的吉野,突然,他看到吉野在距离3000米处猛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调头就往回跑,而跟在后面的浪速号和秋津洲号也迅速向后转而去。看到这一情况,方伯谦松了一口气:不宣而战是违背“万国公法”的,看来日本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可是,就在方伯谦松了这口气没多久,他的那口气又重新提上来了:吉野等军舰又重新调头冲过来了!它们在海上画了一个大圈,重新挡住济远和广乙的去路。

这个秘密,隐藏在双方军舰的特点里。

炮的秘密

清日两国的国门都是被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从海上轰开的,在发展海军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一开始都是追求“船坚炮利”,军舰的装甲越厚、舰炮的口径越大越好。但在后来,日本人的理念发生变化了。

1885年后,世界海军兴起一种战略理论,他们认为军舰追求重甲巨炮称霸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军舰不再讲究大而坚,而是轻而快——以牺牲重武器和厚装甲来换取高航速。日本海军部分地吸收了这个理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20节,吉野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航速——22.5节。

而济远和广乙平均航速为15节。

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要比清国舰队快5节,但双方最大的区别并不只在航速,而是在于:炮。

与济远和广乙装备架退炮作为舰炮不同的是,第一先锋队装备的大部分为另外一种舰炮——速射炮。

架退炮和速射炮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炮的速度。影响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速射炮的炮架有最新的液压复位装置,发炮后炮架能自动复原,不需要进行二次瞄准。另外,架退炮的炮弹属于弹药分装式,只有一个巨大的弹头而无弹壳,发炮时需要先将弹头推进炮膛,然后在炮膛里填上火药包,点火后将弹头推向敌人!而速射炮的炮弹是带弹壳的新式炮弹,省去了这个环节。

所以,速射炮是快炮,而架退炮是慢炮,按照当时的参数,架退炮每10分钟能打出炮弹33发,而速射炮每10分钟能打出185发,炮速是前者的六倍,基本相当于步枪和机关枪的区别。但是,事情总是无法两全的,炮速六倍并不意味着火力就是六倍,这是由于加快了发炮速度,速射炮的口径也不得不小很多,打出去的都是小炮弹,每发炮弹的杀伤力无法跟笨重的架退炮相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笨重的架退炮一般安装在舰首或者舰尾,而轻巧的速射炮安装在军舰两侧(舷侧)。

在世界海军兴起之时,一直是坚固的铁甲舰和大口径架退炮主宰海洋的时代(所谓船坚炮利),而轻快的巡洋舰以及速射炮是新兴产物。在战前,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已经意识到清国军舰必须大量加装速射炮,他向李鸿章打报告申请,但并未批准,这个未批准的原因,我们以后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