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争的开始:端王集团的惊世废立阴谋(第4/5页)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权力斗争在皇宫里拉开序幕了!一场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溯源而来的窝里斗开始总爆发了!最初的对阵双方(注意)就是慈禧和她的政治盟友端王集团。对于慈禧来说,她最放心不下的其实并不是端王这一伙人的政治势力,虽然他们都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特权阶层,但他们的级别再高,还能高过皇上和太后么?慈禧最忌讳的其实就是这伙人的势力还渗透进了一个她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军队。

八旗军对慈禧权力安全的威胁

八旗军是大清最早创立的军队,历史悠久,使命光荣,却也早已堕落不堪,战斗力直线下降,然而,八旗军也有一项朝廷其他军队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驻扎北京。

北京城内的军队统称为禁卫军,除了少量作为巡捕的绿营军,其余都是八旗,血统纯正,绝对忠诚,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号——禁旅八旗(而驻扎北京以外地方的八旗统称为驻防八旗)。禁旅八旗最主要的职责是保卫皇宫这个皇帝办公加居住场所的安全,以及颐和园等皇家娱乐场所的安全,然后是保卫内外城各道城门的安全并维护内外城的治安。为了了解禁旅八旗的主要分工和职责,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北京这座城市的布局。

整个北京分为三大区域:宫城、皇城和京城。

宫城就是皇宫,也就是在如今叫作“故宫”的地方,它又称为紫禁城,皇上和他的后宫妃子们吃饭、睡觉、工作以及搞争风吃醋活动的地方非常之广大,又无比之庄严,处处有禁军把守,因此它是“禁城”。而“紫”指的是天上的紫微星(北极星),明亮的紫微星象征天帝的君临,因而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叫紫宫。作为天的儿子,皇上的禁城自然也是“紫宫”的一部分,于是它就叫“紫禁城”——天上紫微宫,人间帝王城。

皇宫有四个正门——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四周是高大的围墙,里面的人很难出来,外面的人更难进去,终年阴森恐怖。现在大家知道了,皇帝拥有这么一块几十万平方米的高档SOHO,并不值得我们羡慕,因为他根本不用去宗人府,自己就把自己给圈禁了。

围墙之外,又是一道更大一点的圈禁之地——皇城。这里是皇亲国戚、王爷王公的次高档住宅小区(只比皇宫低档一点),建筑风格都是独栋别墅,独门独院,楼间距很大,绿化很好,距离皇宫三分钟路程。皇城总共有七道门,城门之间又是高大的围墙,平时王爷们就是从这些门洞里进出的。

皇城围墙之外,才是跟普通老百姓有关的地方,它是常说的“京城”,但即使是老百姓,也是有区别的。

京城分为两部分——内城和外城。皇城的围墙之外是内城,它是专门给满人和八旗子弟居住的,所以又叫满城或者鞑靼城(西方人称满人为鞑靼人)。内城的围墙之外,才是外城,这是专为汉人修建的居住区域,因此又称汉城。也就是说,如果那时也有手机,你在内城摇一摇,碰到的都是满妹,你最好能说一口满语;你在外城摇一摇,碰到的是汉妹,你最好说你在内城也有一套房子。所谓满汉有别,首先是住的差别。

内城的城墙上共有九道城门,比如北面的德胜门(专走兵车),南面的宣武门(专走囚车,拉出去就是菜市口),东面的朝阳门(正对着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通州,专走粮车),西面的西直门(正对着玉泉山,专走水车);而外城就并不是环绕内城修建的,它只是在内城以南的区域,北面为“尊”,所以北面是不能有的。内外城之间除了隔着一道围墙,还有一条护城河,而外城也是有城墙的,从最西面的广安门到最东边的东便门,总共有七道门。

好吧,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要了解的并不是地理知识,而是北京的军事布局。从外城到皇宫,“北京城”总共有四座城墙,二十四道城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内九外七宫皇各四。这些城墙高大雄伟,最高处可达10米,顶部最厚竟然可达16米,并排走好几驾马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城墙修得如此高大坚固,自然不只是为了气派。

这是四道坚固异常的环形连体碉堡,因为高,所以你很难爬上去,因为厚,所以你很难炸开,事实上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炸药能够一举炸开北京的城墙。而每道城门的两侧还分布着箭楼,箭楼有好几层高,每一层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形成交叉火力俯射城门下的敌人,而在没有城门的地方,城墙上的城垛也能实现此功能。

硬件设施如此完美,大家自然要问:守卫它们的是什么人呢?

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机营、武胜新队和步军营。

“神机营”这个名字来自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大家都还在拿着长矛大刀砍杀,而神机营已经拥有火器了。到了大清,神机营是以骑射为传统的八旗军里第一支装备步枪的军队。神机营责任重大,它守卫的是皇宫以及旁边最重要的皇家娱乐场所“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的安全,总兵力一万,统领神机营的是庆亲王奕劻(他同时还是总理衙门首席大臣)。

奕劻并不是端王集团的人,其实在慈禧临朝训政之后,端王看到了通过废立夺权的机会,奕劻也看到了,他也是有儿子的啊,不过奕劻的这些儿子有一个硬伤——辈分太大。

当年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以后,慈禧逼死已经有孕在身的儿媳,立同治的堂弟爱新觉罗・载湉为新的光绪皇帝,朝中有个叫吴可读的死脑筋的御史坚决反对,最后自杀“尸谏”,意思是太后你为了掌权立同治皇帝的平辈为新皇,这不仅大违祖制,而且这不意味着清帝一脉就在你儿子这里断绝了吗,这要置你死去的儿子于何地啊?慈禧当时不得不发布了一道懿旨,昭告天下:光绪之后的新皇帝,要追认同治为老爸,让同治的香火也传下去。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新皇帝只能是光绪的下一辈——“溥”字辈。而奕劻却是“奕”字辈,光绪的上一辈,那么奕劻的儿子就是光绪的平辈,便当不成新皇上了,这孩子倒霉。

奕劻祖宗中当过皇帝的是乾隆(他为乾隆之重孙),而端王祖宗中当过皇帝的是乾隆的孙子道光,所以奕劻是皇族中的“远支”了。

估计正是因为他是皇族远支,儿子又没有可能当新皇帝,慈禧对奕劻才比较放心,1894年奕劻顺利晋升为最高级别的亲王爵位,比端郡王载漪还高出一级,而自从晋升为亲王之后,奕劻知道他这辈子的核心工作就是不犯大的原则性错误,保护好自己,捞银子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