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母子之间的政治赌局(第5/5页)

明崇俨被刺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大为震惊,立即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但朝臣们希望这个案子能够不了了之。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明崇俨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死不足惜。可武则天却指示司法部门,要求彻查此事。这个案子成为震动帝国上下的大案,许多人受到牵连被捕下狱。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政治嗅觉灵敏的武则天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异样。关于明崇俨的死因,当时有如下几种传说:一是被鬼神所杀。有大臣半开玩笑地说,明崇俨精通异术,最善驱使鬼神为他办事。或许是他把鬼神逼急了,为鬼神所杀。二是被流窜的强盗意外所杀。三是被太子李贤遣人所杀。

正史上记载的是第二种说法,当时流行的是第一种说法,但武则天却坚信第三种说法,因为只有第三种说法有文章可做,并且是大文章。

明崇俨死了,本来一个人的生与死算不得什么,可这个人偏偏是明崇俨。很多时候,我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开口说话,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死人同样可以开口说话,开口说话的死人往往会要了活人的命,因为死无对证。

武则天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自己不发威,别人就会先下手为强。

若知道自己的死亡还有利用价值,明崇俨在九泉之下,亦当含笑。武则天一面派人监视李贤的举动,追查刺杀明崇俨的凶手;一面在朝中任命与太子有隙之人,以此束缚太子李贤的手脚。

面对武则天的步步进逼,太子李贤和东宫的僚属们焦虑难安,接连在东宫的密室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对策。太子李贤明白,武则天拘捕了赵道生,下一个就有可能是自己。李贤了解母后的性格,对方决不会轻易地放过他。

谁胆敢在天子脚下把皇帝和皇后宠幸之人杀了?明崇俨的血不会白流。

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在对待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追赠明崇俨为侍中,就连他的儿子也被封为秘书郎。

在安抚死者家属的同时,武则天着令刑部尽快缉拿凶手归案,她将这件谋杀案作为帝国头号大案要案来抓,整个京师为之震动。在武则天的亲自督办之下,大批疑犯被抓捕归案。

有人被屈打成招,交代出新的“凶手”。办案人员折腾了数天,也没有问出一句有价值的口供。 

武则天下令大理寺缉拿那个神秘的刺客,诏告张贴于长安和洛阳的大街小巷,可收效甚微。她亲自过问的大案要案,用了一年依然是毫无头绪。

不论是同情太子李贤的人,或者对此事漠不关心的人,大致上都认为暗杀明崇俨的凶手就藏匿于东宫。太子李贤经常借酒排除内心的不安,用酒能够消除的心中块垒,又岂是一句简单的“不安”可以形容?随着酒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李贤那张英俊的面庞,逐渐涂抹上了一层颓废的阴影。

太子李贤知道武则天从一开始就在怀疑自己,她没有直接说出来,她还要借着这件事做一篇更大的文章。太子李贤已经记不清楚,武则天在自己面前多少次提到明崇俨的名字,她那哀惜的语气和锐利的目光无疑是一种谴责。

面对威严无比的母后武则天,李贤开始变得惶惶不安,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在政治斗争中,从心理上击垮对手往往更具有效果。母子关系的破裂,又加上朝堂内外谣言四起,紧张的气氛给太子李贤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一国之母对一个人关心至此,让李贤感到不正常,可他又不便将心中困惑向每一个人倾诉。不过他相信,母后对明崇俨有着非一般的宠信。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非同寻常,让太子李贤觉得明崇俨的死是应该的。武则天无法容忍李贤对自己的态度,有一次她直截了当地试探对方:“太子知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吗?假如有一天太子也犯了法,我和你父皇该怎么治罪于你呢?”

李贤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镇定自若地回答对方:“当然是与庶民同罪,儿臣自幼熟读诗书,朝典条例不敢有丝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