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逼死长孙无忌的幕后黑手(第3/4页)

当这样几个平日里有密切往来的人凑在一起,他们只是喝酒、悲叹和愤慨,他们喝多了,骂娘的时候,骂得最多的人就是长孙无忌。

由于房遗直发觉他们的情形,事情爆发,而房遗爱又立刻招供。虽然说,他们还没有具体的行动,可在长孙无忌看来,对反对自己的人要丝毫不留情面。长孙无忌也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借此打击自己的政敌,用以警告朝堂内外其他人。

接着,一大批对李治的统治构成威胁的,或是与长孙无忌有过节的宰相、将领、宗室、驸马,无论是否真的参与过阴谋,都被牵扯进高阳公主的谋反案中,被贬往地方。这就是永徽年间轰动一时的高阳公主谋反案。

长孙无忌当时上纲上线地处理谋反案,其中不乏有为李治考虑的因素,借此帮助李治稳定政局,杀李恪的用心正在于此。但是他的这番杀戮,隐隐露出了震主之威。看到长孙无忌收拾勋贵就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高宗皇帝能不心惊吗?君臣之间的裂痕,应该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房遗爱招供后非常恐惧,他想用一个更有价值的线索来挽救自己。他选择的对象是吴王李恪。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及另立太子的事件以来,朝堂内外很多人都在议论,吴王李恪内心非常怨恨长孙无忌。房遗爱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吴王李恪也是太宗的儿子,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血统非常高贵。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当年深得太宗皇帝的喜爱,曾经一度要立他为太子,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才没有实现。长孙无忌在心中,一直将其视为李治的潜在威胁。

吴王这次虽然没有参与房遗爱的行动,但因为这样一段不愉快的往事,长孙无忌还是把他拉了进来,以谋反罪将他处死。

吴王一向人望很高,又行事低调,怎么也不会想到被长孙无忌陷害。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与其一同被杀的还有荆王元景,高阳、巴陵二公主以及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三位驸马。

长孙无忌借此大兴冤狱,就算那些袖手旁观之人,也能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寒气。这也让高宗皇帝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来自舅父的震主之威。就算此时的长孙无忌还没有成为篡权的奸臣,皇帝也不由得会往这方面想。

 皇帝也不好混,因为你实在看不透,那些笑容和语言的背后,包藏的是热乎乎刚出炉的忠心,还是冷冰冰刚磨好的钢刀。

这次大逆未遂事件,所有主谋者都被处死,长孙无忌想剔除的人也受到最为严厉的惩处。毕竟是李唐宗室之人,高宗心有不忍。他流着泪对侍臣们说:“荆王是朕的叔父,吴王是朕的哥哥,两位公主是朕的姐姐,有没有免他们一死的机会?”

长孙无忌决定的事情,高宗又岂能奈何?太宗的十四个孩子中,长兄、二兄、四兄、五兄都已经不在人世,其中二兄楚王宽,在太宗即位前就病死了,其他三人都是为了天子的宝座惨死,眼前又有三个兄姐即将死亡,高宗不由心生恐惧。

在权力面前,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包括他这个当皇帝的。无忌如此无忌,那他这个皇帝要做到有所顾忌,不然早晚也要吃大亏。

高宗皇帝的想法与武昭仪不谋而合,冷眼旁观这一切。武昭仪仔细地揣摩着长孙无忌定罪的手法与套路。虽然说是冷眼旁观,和以前为太宗侍女,大大小小的事都能看到的不同,现在她是皇上的宠妃,在后宫过着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如果想要掌握更多更为广泛的消息源,她必须将自己的权力触角伸展得无处不在。

当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以及齐王李祐的大逆事件等,由于在太宗身边,武昭仪比一般人更早知道了结果,而且所定的刑罚,她心里也是认同的。可是这次由长孙无忌自导自演的权谋大片,阴冷、血腥的程度更让她感到不寒而栗,就连与事件毫无关联的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都被裹挟其中。

武昭仪急于想知道隐藏在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唯有如此,他才能认清长孙无忌这个权力独裁者的本来面目。如果自己按照既定的方向往下走,必然会遭到长孙集团强大而凌厉的攻势,那样的话,她会死得更惨。她能做的,就是在风暴未起之时,筑造自己的铜墙铁壁。

眼下的她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高宗皇帝的庇护,除了皇帝,她不知道还能相信谁。而高宗皇帝也没有一刻得以安宁,他也在为自己全面夺权做着准备。后宫之中,除了武昭仪,他又能将恩宠无条件地赋予谁呢?

无论是王皇后,还是萧淑妃,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家族势力。只有武昭仪,还没有形成抱团难撼的权力背景。

高宗皇帝颁诏升任李为司空,同时兼任宰相职务。谨小慎微的李这次却很干脆地接受了皇帝的任命,这与他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为了避免和长孙无忌冲突,而坚决推迟左仆射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时李如此爽快地接受高宗的授权,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为大唐江山考虑,二是为自己身家性命着想。长孙无忌已经开始清洗异己,虽然自己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可毕竟自己是太宗皇帝钦定的辅政大臣,他不能坐等长孙无忌的屠刀指向他,他要挺身而出主动出击。

高宗在任命李做司空后,还在努力提升他的地位,特命画工再度为李画像,并亲自作序,先追忆一番李为东宫旧属时的往事,重提太宗提拔他的本意,提醒他记得自己的责任:“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最后又对他大加褒奖:“茂德旧臣,惟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饰丹青!”

高宗这么做,有他自己的想法。昔日凌烟阁画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中,只剩下长孙无忌和李仍在用事,称李为“茂德旧臣,惟公而已”,高宗显然是想树立李的威望,故意冷落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元舅兼托孤大臣。

其实这些年李的存在对长孙无忌一直是个心病,就算他长孙无忌是群臣的带头大哥,但李至少也能捞取一个二哥当当。李的存在,始终是对长孙无忌的牵绊。只不过在长孙无忌尚未骄狂的时候,或虽然骄狂但打击时机还没成熟的时候,老于世故的李是不会站出来和长孙集团做无谓的摩擦的。

毕竟长孙无忌是先皇最亲密的战友,是高宗皇帝的亲舅舅,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