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桐木人”事件与她的政治底牌(第3/7页)

文章针对后宫所有女性,身为女子应该遵守哪些道德礼仪。其实作为昭仪,武氏是没有资格做这件事的,这个工作应该由母仪天下的皇后来做。

按照正常程序,这类对嫔妃女官的劝诫之书皆由品性方直的皇后负责撰写,比如说,高宗的母亲、长孙皇后曾有《女训》一书。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女则》都是对《女训》的模仿与复制。但这似乎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此书的问世多少给世人这样一个印象:身为昭仪的武氏现已侧立于历朝贤淑女子之列,其位居皇后只是时间问题。

武昭仪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言辞文章风采飞扬。《女则》告诉后宫的所有嫔妃宫人,身为女子应该恪守先帝们制定的所有道德礼仪,其中有一条规定嫔妃以下的宫人不许随便接近皇上。

由武则天来完成这样一本女子贤德之书,具有极大的讽刺效果。在世人议论她身为先皇的才人,现在又成为高宗的昭仪,甚至向着皇后的宝座发起冲击。自己做着反道德的事,又拿着道德的标尺去约束别人。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本书并不只针对王皇后,也同样针对她的姐姐韩国夫人。当后宫嫔妃们在捧读《女则》时,不得不叹服武昭仪的深谋远虑和对现状未来的深度把握。由此看来她在身为昭仪撰写《女则》时已经考虑到日后的皇后之道了。

高宗将长孙无忌再次召入太极宫,向他表达了自己废后的想法:王皇后嫉悍凶险,不堪母仪天下;而武昭仪贤淑明达,可取而代之!

长孙无忌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一直没有开口说话。在高宗情绪激动的时刻,沉默不语是他用来对抗圣意最有效的选择。而这一次,废除王皇后这一想法已经成为植根高宗皇帝心底的信念。

高宗皇帝以厌胜为罪,禁止柳氏进入皇宫;七月,他又把王皇后的舅舅柳奭降职为遂州刺史;柳奭赴任的路上经过扶风,可能对前来接待的地方官说了几句怨言,长史于承素又检举他泄漏皇宫里的秘密谈话,柳奭所说应该是皇后废立之事。正所谓墙倒众人推,柳奭又被贬为离京更遥远的荣州刺史。

高宗皇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一手打压王皇后的同时,他又一手力挺武昭仪。

李治在暂时无法将武昭仪册立为皇后的情况下,就在修改制度上做文章,他想在贵妃之上设一个宸妃的称号来册封武昭仪。

这时唐朝的后宫沿用的是隋朝制度,设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是正一品。高宗要在后宫中特别设置一个“宸妃”的名号,位置在其他妃嫔之上,封给武昭仪,作为封后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宸”,为北极星之所在,后引申为帝王之所居,乃至帝王本身。以“宸”为特设封号,彰显其地位的尊贵与超然,隐隐有傲视群伦之意。这个封号应该是出自向来痴迷于文字魔力的武昭仪。

这是一个折中方案,唐高宗认为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不料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就遭到了中书、门下两省宰相的强烈反对。刚被提拔为中书令的来济、门下省侍中的韩瑗,先后上表以不合制度为由谏止,“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

在这次行动中,长孙无忌并没有亲自出面,甚至褚遂良都没有露面,而是授意韩瑗和来济出面谏阻。他们已经从皇帝调走程知节的事件中看出了事态发展的走向。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时候不适合直接出面,那样只会激化矛盾。更何况这次所议的又不是皇后的废立,他们出面也显得目标太大。

尽管两位权力大佬躲在幕后,可他们还是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逼人态势。

韩瑗和来济都是王皇后舅父柳奭罢中书令后新提拔起来的,韩瑗与长孙无忌有姻亲之谊。来济是个性格略显耿直的人物,此番进谏,应该是出于对大唐礼仪制度的维护。

韩瑗出身京兆府,世世代代都是长安名门。年轻时在太宗手下担任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后继承其父爵位成为颍川县公。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任黄门侍郎,四年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跻身宰相班子。两年后,担任侍中要职,成为首席宰相。

韩瑗的妻子是长孙无忌的表妹,由于姻亲关系,二人在权力集团中也是同气连枝。

来济是扬州江都出身,他是隋朝大将军,荣国公来护的儿子,也是名门之后。贞观年担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担任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

既然有重臣施压,封妃原本也不是武昭仪的终极目标,她也不想在这件事上做过多纠缠,所以进号宸妃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宸妃事件”只是一颗试探性的石子,反馈回来的信息正如她所料。

武昭仪觉得,自己在后宫世界孤军奋战的状态要尽快结束,只有将朝臣间那些反长孙无忌势力集结起来,形成抱团势力才行。前方虽然阻力很大,但是也有未可知的希望在那里等候。

“宸妃事件”虽然不了了之,但韩瑗和来济这两位不识时务的官员的名字,却被牢牢锁定在武昭仪的黑名单上。此事虽然没有取得最完美的结局,但是作为一国之君,高宗皇帝在此时力挺武昭仪的举动在朝臣之中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有人反对,就会有人站出来力挺。别说是皇帝,就连那些小小的基层官员拥有芝麻大的权力,都会有人去投其所好,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之君?那些受到长孙集团打压排挤,无法得到重用的官员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希望通过废后,在帝国的权力系统来一次大清洗,让他们能够在这场权力的轮盘赌中赢一把。

4

正在武昭仪筹划着下一步如何围绕许敬宗再做一做文章时,朝中却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任何一起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大变局。当时朝中有一个中书舍人名叫李义府,此人是贞观年中后期被推荐入仕的,属于魏王党的外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一个局面结束,将要展开新局面时,关键人物通常是那些可以改变时局的英雄。

当然李义府和英雄的概念相距甚远,但却比一般英雄更令人感兴趣。此人阴狠、笑里藏刀,因此江湖名声较差,人送外号“李猫”。李义府是瀛洲饶阳(河北省饶阳县)人,其父是一个下级官吏,家中并不富裕。此人自幼勤奋苦读,在当地有些小名气。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义府21岁那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来到永泰,听到有关李义府的种种。本来李大亮以为边远地区的乡土秀才就是有才华,才华也是极其有限的,龙生龙,凤生凤,有才之人皆出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