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关陇集团和武后势力的短兵相接(第3/3页)

外面在厮杀,他却稳坐著书斋;其他的关陇大佬接二连三被贬,不见他发一言,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静坐战争”。他这是心灰意懒,是无能为力,还是惧祸?关陇集团和武后势力的此消彼长,有太多不可思议之处。武则天的进展,真是太顺利了。

首先,关陇一派这几年虽然处于劣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会构成顽强的阻力。其次,广大的中间人士恐怕也看不惯显庆新贵们的卑污,不会积极附和武后势力。再者,“后党”一派的人数实际上少得可怜,他们不过就是敢跳出来而已。论资格、论声望、论实力,都微不足道,就算有高宗和武后的支持,也不至于这么痛快地过关斩将。

但是,一个声威赫赫的官僚集团,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搞垮了,没有激烈的反抗,没有宁死不屈之士,没有覆灭前的绝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究其缘由,就在于关陇的第一领袖长孙无忌放弃了反抗。

长孙无忌是一个长于行政与智谋的官僚,在生死存亡之际,怎么会有如此的书生气?一切的缘生缘灭,都是由于信念的破灭。

唐这个国家,虽然是高祖李渊缔造的,但在整个贞观时期,可以说是由太宗李世民再造了国家。而长孙无忌,则是再造国家的灵魂人物。

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国家,一天天变得陌生,他大概是感到了空前的幻灭。他是“玄武门之变”的坚定发起者,可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唐太宗李世民,没有贞观时代的风云激荡。几年来,眼看着永徽年间,一个比宫女高级不了多少的女人渐渐坐大,控制了皇帝和朝政,一些急功近利的低级官员,一夜之间爬上最高的政治平台逞狂,这难免会让他寒透了心。

他看到了政治理想的虚无。一切光辉灿烂之物,瞬间一钱不值。那么,还有什么值得自己去为之奋斗?放弃一切,这就是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所做出的带有极端个人色彩的选择。

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大隐隐于朝”,带来的却是灾难性的后果。一个庞大的势力,无人统领,无人协调,就等于卸去了甲胄的巨人。面对敌人刺来的剑,自己所能做的是一种无力而无奈的抵抗。

褚遂良虽然也是关陇重臣,但他始终是辅佐型、智力型的人物,不能操控全局。于是,群龙无首,不战自溃,这种权力对战局面到了最后就一点悬念都没有了。

关陇集团垮台垮得这么窝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专制使人心疏离。这个集团长时间罕无敌手,一直处于养尊处优、唯我独大的状态。一党独大,让其失去了斗争意识,也在士林中失去了号召力。他们成了一只体态庞大、只知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庞然大物。然而一旦天地变色,就不知所措,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高级官僚被贬,没有激起任何波澜。武后登台,百官行礼如仪。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会不知不觉地走向绝境。现在,所有的人都已经倒下了,或是闪开了。关陇集团,就只剩下了他这一棵老树还在这里勉强站着。

磨刀霍霍声,已隐约可闻。长孙无忌仍然那么神闲气定:早晚要来的这一天,就让它来吧。生死荣辱,老子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就在褚遂良、韩瑗、来济等遭受到打击的同时,一件本来和长孙无忌毫无关联的案件直接把帝国的首席宰相送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