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7页)

咸丰本想分化四国,结果毫不管用。咸丰没办法,只好换一套招数,实行两手政策。一方面对他们的要求完全拒绝,只同意酌量减少点关税,另一方面又要谭廷襄避免决裂。谭廷襄也是人,怎么可能既拒绝别人,又让别人心平气和。

谭廷襄都快疯了,心想横竖不如战死,咸丰又警告他,千万不可开战。

看到谈判没希望,四国决定攻占大沽口,还是用武力说话。1858年5月20日,英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让清军两个小时以内交出大沽口,清军不同意。两个小时后,英法联军就占领了大沽口炮台。

5月26日,天津沦陷。5月30日,英法联军再次发出威胁,要求清廷立即派出全权大使谈判,否则将进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咸丰吓坏了。大沽炮台是清军北方海口兵力最强的一个炮台,守军有三千人,后来咸丰又增派了六千人。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落入洋鬼子的手中呢?

咸丰万万没有料到洋鬼子的火力会这么猛,他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让他这次给洋鬼子一点甜头尝尝,不能再过分强硬。

不久,惠亲王绵愉建议咸丰派耆英去谈判,咸丰秘密召见耆英,让他前去天津,协助谈判。

咸丰所以这么做,还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耆英是有名的妥协派,让妥协派做好人,让强硬派做坏人,希望能捞点便宜。

结果,他又失望了,咸丰真悲催,他辛苦那么多年,学到的知识全派不上用场。耆英很悲剧,洋鬼子们也看透了他,知道他这个人表面妥协,其实是敷衍人。所以,耆英到了会场后,洋鬼子对他破口大骂。一个老年人承受这种侮辱,情何以堪,耆英差点晕倒。两天后,他就返回北京。

跟美国和俄国还好打交道,签了天津条约后,他们也消停了不少。倒是英法的态度非常强硬,英方提出了五十六条条款,并告诉桂良一字都不能修改。咸丰听说英国这么强硬,也逼急了,准备决裂开战。

桂良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真开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大清很可能完蛋,就私自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桂良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咸丰,并对他说,现在没办法了,只能用委曲求全的方式顾全大局。咸丰无奈,只好在条约下签了“依议”二字。

公使驻京问题

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的内心深受伤害,一个受伤害的皇帝是需要拿人来发泄的,发泄对象自然是那些“办事不力”的大臣。

咸丰在宫中不停地发脾气,首先他把气撒到耆英的头上,痛骂耆英一顿后,让各部门给耆英议罪。恭亲王奕䜣主张将耆英定位绞监候,肃顺则主张立即正法。考虑几天后,咸丰决定让耆英自尽,耆英一死,咸丰心里好受了点。

除此之外,镇守天津的一些提督和都统也被判为绞监候,秋后处决。

英法联军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咸丰担心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命令老派将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主管京城一带的防务。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军是清军的精锐之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劳。

英法联军要求得逞后,也离开了天津。僧格林沁到天津后重修炮台,在大沽炮台增设一百多门大炮,并布置了一万多名守军。咸丰给僧格林沁一道密旨,说如果洋人不老实,可以偷偷袭击他们,然后说是乡勇干的。接到这道密旨,僧格林沁哭笑不得,觉得实在不好执行。

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咸丰无法忍受的,这就是公使驻京问题。公使驻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个惯例,但咸丰不懂这些,他觉得这是洋人骑在头上,待在京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他的割地赔款都没这个重要,最可气的是条约中还规定,公使见到中国皇帝时,只需按照西方礼节三鞠躬就可以了。在清朝皇帝看来,不行三跪九叩大礼乃是对大清帝王的大不敬。

公使驻京其实不涉及实际利益,这虚的东西恰恰是咸丰最为看重,身为谈判代表的桂良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要求英国政府让步,公使驻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上海、广州等等。

老外都很现实,心想驻在哪里不都一样,没必要为这个问题搞僵,再说了,北京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公使驻京也不安全。

大沽口胜利

僧格林沁巩固海防是好事,不过巩固过头了,大沽口到处是炮台和障碍,根本无法成为通商港口。僧格林沁上奏咸丰,让洋人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的北塘靠岸通商。

奏折还没到达咸丰那儿,英国舰队已经抵达大沽口,他们要求撤去障碍物。

直隶总督恒福让英军在北塘登陆,英军置若罔闻,强行闯入大沽口。

在咸丰眼里,什么条约全都是废纸一张,正如桂良曾对咸丰说的:“我们现在跟英法两国签约,皇上不必当真,不过是废纸几张,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退兵。将来如果翻脸,皇上只需要把奴才几个人治罪,这些条约就变成了废纸。”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自己清楚大沽口水域的障碍,僧格林沁看到这一幕,让全军戒备,不要轻举妄动。虽然清军大炮黑洞洞地在前方,但英法联军丝毫不慌张,仿佛是在海里捞鱼一样。这也难怪,这些清军不堪一击已经是他们头脑里的共识。

当天下午两点,炮声响起了。到底是哪一方先开炮,现在还搞不清楚,不过事实明摆着,是英法联军擅自闯入中国军事禁区,所以理在我们这边。

英法联军已经习惯了清军的无能,万万没有料到这次清军好像有点不一样。僧格林沁不愧是一个老将,第一炮就射中了对方的旗舰,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当场受伤。

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战,联军看占不到优势,便登陆进攻,结果被清军挫败。后来美国也加入战斗,还是没效果。从下午一直打到日落,联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败走。这一战,清军击沉敌舰三艘,重创三艘,击毙敌军484人。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收到捷报,咸丰的心情复杂,一方面是出了口恶气,感觉舒畅很多,另一方面又担心战火扩大,局面难收拾。

胜利归胜利,咸丰还是很理智的,现在正好是恩威并施的时候,咸丰不想事态扩大,下诏让英法两国公使早日进京交换条约。没想到恩威并施这套对老外根本不管用,他们竟然不理,率领舰队南下。

倒是美国人趁机浑水摸鱼,到北京和清廷交换条约,本来美国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但现在英法两国不干,清廷也就给美国一次机会,其实是希望英法两国知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