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功臣血宴(第4/4页)

汪景祺写这篇文章时,年羹尧正逢人生最得意的时候,所以根本没理会汪景祺。后来抄年羹尧家时发现了这篇文章,反倒成了年羹尧的一大罪状。此外,还发现了汪景祺的一首七言绝句,里面有“皇帝挥毫不值钱”的句子,雍正看了后,气得七窍生烟。汪景祺最后被砍头,妻子发配到黑龙江为奴,五族内任公职的亲戚全部革职。

钱名世是康熙四十二年进士,跟年羹尧本来没什么关系,后来看到年羹尧发达了,就想攀附,为年羹尧写了几首谄媚的诗,将年羹尧比作周朝的召伯、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钱名世甚至鼓吹应该在青海为年羹尧立碑。雍正觉得钱名世简直是一个无耻文人,文人中的败类,但仅凭这些拍马屁奉承的诗,杀了他又不太合理。雍正想出了一个更毒的办法,亲笔写下“名教罪人”,让钱名世挂在自家大门上方,而且命令所有进士出身的文官每人写一首诗讽刺钱名世,还让钱名世出钱刊印这本诗集,发往各地。雍正这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确实厉害。

威武一世的年大将军就这样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论起才干,年羹尧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可惜没能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年羹尧也不是非死不可,如果他能知道进退,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淡泊权力,或许就不是今天的结局。

跟年羹尧犯了相同的错误还有隆科多,雍正的左膀右臂都没能逃脱卸磨杀驴的命运。

隆科多也在黑名单中

隆科多虽然死在年羹尧之后,但遭疑忌还早于年羹尧。

隆科多犯的错误跟年羹尧很相似,都是擅权,但也有所不同,年羹尧还有作威作福飞扬跋扈之罪,隆科多为人低调一些,没那么嚣张。这也是隆科多后年羹尧而死的原因。

很早的时候,就有人说隆科多这人擅权自高,百官对他“莫敢仰视”,唯其命是从——这话听起来就像是离间之语,但隆科多擅权确实是事实,他手掌大权。在康熙朝,隆科多看见皇子一般是单足跪安,到了雍正时候,隆科多看到皇子时站得笔挺。

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聪明,他也很早就预料到有一天会兔死狗烹,所以到处留有后路。比如,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转移到亲友家里和寺庙里。隆科多从来不相信雍正是真的对自己好,他老早就见识到了雍正的心狠手辣,非常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聪明归聪明,不幸的是,隆科多转移财产的事被雍正知道了,这等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搞得自己很难堪。虽然雍正没有及时惩治他,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雍正二年,隆科多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的职务,步军统领掌握军权,雍正老早就想收回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现在隆科多自己提出,那是求之不得。雍正让隆科多的对头巩泰接替了这个职位。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更懂得官场的进退,但是退得还不够,对雍正这样的皇帝来说,远远不够。

在惩办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就想把隆科多捎带一起办了,雍正曾经说隆科多故意阻挠查办年羹尧的官员,还说隆科多跟年羹尧一样贪污欺诈不知感恩,而且揽权结党。他甚至对官员们说:“像隆科多这样的小人,见了他之后完全不必跟他讲礼。”

雍正三年五月,雍正发动大家集体攻击隆科多,到了六月,隆科多的儿子和年羹尧的儿子同时被惩罚。第二年正月,雍正让隆科多去阿尔泰岭,跟策旺阿拉布坦谈判,之后再和俄国使者讨论两国的疆界。在与俄国人谈判中,隆科多坚决要求俄国归还属于中国的领土。就在隆科多谈判之时,雍正在隆科多家里发现了“玉牒”,这是记载皇家宗谱的东西,非常神圣,除了宗人府,外人是不能查看的。隆科多私藏玉牒,属“大不敬”之罪。当时有大臣建议雍正等隆科多谈判完了之后再修理他,但雍正觉得外部问题远远没有内部问题重要,下令将隆科多召回,治罪。

隆科多离开后,中方代表不能坚持国家的利益,向俄国作出了许多让步,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大量原本属于中国的地区划归俄国。雍正急于置隆科多于死地,显然不想让他在外交中立功,到时候让自己收拾起来不方便。

十月,诸王大臣们给隆科多罗列了四十一条大罪,大不敬罪五条,扰乱朝政罪三条,奸党罪六条,不法罪七条,贪婪罪十六条等。雍正下令将隆科多永久监禁,禁地设在畅春园附近,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当年你隆科多就是在畅春园拥护我起家,知道我太多的秘密,现在我就让你在畅春园终老,让你体会因果循环的滋味。

雍正六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死之前说过这样的话:“白帝城受命之日,既是死期已至之时。”

话里似乎有不少隐情,可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些隐情,隆科多将这些秘密带进了坟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