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揭秘雍正的双面性格与家庭生活(第2/4页)

雍正的狠不只是表现在钢刀杀人上,雍正更擅长用软刀子杀人。杨名时,康熙三十年进士,担任学政时,经常提拔出身贫寒的学生,深受康熙重用,于康熙五十九年担任云南巡抚。期间,他清廉守正,官声非常好。但雍正却认为他是沽名钓誉,三年,雍正授予他云贵总督的职位。雍正曾因为杨名时泄露密折的内容,终止杨名时书写密折的权力,后来,又恢复了。可是后来杨名时又误将奏折中的朱批写进了题本里,雍正认为他是故意这么做,以表示对密折制度的不满。

怎么处置杨名时好呢?雍正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个损人的招数。

他让鄂尔泰去云南做巡抚,同时兼管云贵总督。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下属管理上司,杨名时做什么都必须向鄂尔泰禀报,以此让杨名时颜面无存,在云南各级官员面前丢份。

雍正五年,杨名时即将被免职之际,上疏请求修治洱海。雍正想,他早不题请晚不题请,这时候题请分明是沽名钓誉,想博得好名声,顺便给下一任留下重担。雍正说,好,既然如此,你就别离开云南,继续待在那里吧,洱海就由你来修了,一切费用自己出。杨名时是个清官,根本拿不出钱来兴修水利。待在云南,比待在监狱里还难受。雍正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认定杨名时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还有一层原因是为了推行新政,杨名时是老资格的官员,对新政有一些不满的地方,雍正拿他开刀,想起个杀鸡儆猴的作用。

后来,雍正死后,乾隆召杨名时进京,群众夹道欢迎。可见,不管雍正如何打压杨名时,公道自在人心。

雍正对官员防范、苛刻之外,也有施恩爱护的一面。

雍正六年,安徽学政李凤翥建议对拖欠欠粮的生监加重处罚,给他们三次期限,期限一过,就在县衙里当众责打,褫夺博取功名的权利。雍正对此的看法是,读书人懂道理,所以在征粮上应该比一般老百姓要求更严格一些,但是应该考虑到一旦当众责打读书人,这辈子他们都抬不起头来,褫夺他们博取功名的机会,他们一辈子就没有进身的机会。雍正说即使这些读书人不珍惜功名,我也替他们惋惜。所以不要做得这么绝,而且读书人中有贫有富,对于富裕的应该要求严格一些,对于穷人,多给他们宽限时日吧!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雍正并不是一个完全冷酷的人,他还是有恻隐之心的。

还有一次,雍正在阅读《圣祖实录》的时候,发现以前的四川总督李国英作战英勇,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便让人去寻找他的子孙。李国英的孙子李永升以前当过南阳总兵,可惜很不称职,经常收受陋规,后来被人参革,到驿站效力。雍正召见李永升后,授予他为参领,对他说:“纵然你不学你的祖父做一个好官,但是朕实不忍心忘记你祖父的功劳啊!”在这件事上,雍正表现出了念旧的一面,他不忍心冷落功臣的后代,所以又召回他,用仁爱之心教育他。

雍正在朱批中对臣子关爱的地方很多,有的很虚伪,有的却是真情流露。这充分说明了他性格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残忍刻薄,疑心很重,另一方面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他又有仁爱的地方。

雍正的特长与爱好

鄂尔泰编纂的《清世宗实录》中对雍正有这样的记载:

天表奇伟,隆准欣身,双儿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诗书,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堐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秒兼众体。每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

一看这评价,很容易就闻到一股强烈的马屁味。这个是没办法,鄂尔泰是拿工资的,雍正是发工资的。抛开这个不说,我们发现里面也不全是信口阿谀之词,说的大体还有那么回事儿。

雍正声音洪亮是事实,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朝鲜官员李槨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回国后,对国王说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

鄂尔泰说雍正饱读诗书,对理学和宗教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个是不假的。雍正小的时候受过严格的教育,学习课程包括文武两个大的方面,文化方面又包括满文和汉文。雍正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子,期间读了大量的书,不比现在的作家读书少,至于儒家经典,他更是滚瓜烂熟。

雍正读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儒家的教科书里,说人君以天的心为自己的心,而人臣以君主的心为自己的心。雍正认为这个观点和君臣同心同德的观念不合,不论人君还是人臣,都应该以天心为自己的心。换句话说,那种逢迎巴结的臣子并不是好臣子。

除了精通经学之外,雍正对历史也相当烂熟。他统治期间,经常吸收前朝的历史经验,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统治。雍正的许多权谋和韬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历史的经验。

雍正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相对不如康熙,他更相信天人感应的学说。在这个基础上,雍正对鬼神非常迷信,办事一定要选黄道吉日,譬如岳钟琪西路军大迁移之时,雍正要先看历书决定时间。地方官赴任的时候,雍正也要给他们选定日期,一定要选择吉日出行。

有一次年羹尧要进京,雍正却不让他进来,理由是年羹尧的八字今年不宜进京。雍正还让年羹尧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八字,以防仇家用巫蛊厌胜之术伤害自己。雍正还让鄂尔泰和岳钟琪把八字告诉自己,鄂尔泰和岳钟琪都觉得这是极大的恩宠。雍正对鄂尔泰说:“因为你身体虚弱,所以要你的八字,看看你能活多久。”

因为迷信八字算命,雍正跟一些江湖术士交往甚多,浙江有个史瞎子,名声很大,有人把他推荐给雍正。可能是这个史瞎子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后来雍正把他发配到辽东。

文采方面,雍正也相当不错,他写的那些诗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名作,但平仄对仗工整,意境也很地道。在雍正的朱批中,文字非常简洁流畅,从中我们也能看到雍正的文采和思想。书法更是雍正非常自豪的一个才能,当然这跟康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康熙皇子们的书法都非常不错。雍正能够写得一手好字应该感谢康熙的严格要求,宫殿里许多匾额都是雍正亲笔书写。康熙逝世后,要写《景陵圣德神功碑》,雍正先让擅长书法的允祉、允祐及翰林院中的书法高手写。之后,雍正又要亲自来写,他说这么做不是为了自耀其长,实在是因为父亲去世,悲思之情很深,如果不亲笔书写的话,过意不去。写完之后,雍正让大臣们评价,说谁写得好就用谁的,大家不必有所顾忌,实话实说。大臣们自然纷纷恭维雍正的书法最好,理当用雍正的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