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军入关规模空前的大屠杀(第2/3页)

七月一日,嘉定已经聚集了十万的乡兵。可惜这些乡兵没有作战经验,和李成栋交战之时被打败。败退之时惨不忍睹,尸横遍野。更糟糕的是,当时河水暴涨,乡兵无路可退,只好跳进大水里,那个场面绝对是少儿不宜,太过血腥。李成栋指挥清军肆意屠杀,以泄弟弟被杀之恨。除此之外,李成栋还在城中挑选美貌女子,恣意淫乐。

李成栋率领清军攻进城后,接连屠杀了三天。清兵在杀人之前,先让百姓拿出珍宝和银子,骗他们说拿出银子就不杀人,结果不管有没有银子,一概被杀。

清军的屠杀远远不止这些,“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只是其中著名的案例。清军入关后到底屠杀了多少人没有确切的数目,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一些资料进行推算。

首先,我们可以清朝自己发布的屠杀文告,根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所有州县,如果能剃头投降,开城欢迎的话就让你们过好日子;如果抗拒的话,大军一到,玉石俱焚,所过皆屠。在1649年清朝在四川发布的文告中说:“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总之,在清军的官方资料里,充斥着“屠城”“杀无赦”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对辽东汉人实行了大屠杀。入关之后,屠杀的规模更加庞大。山西总督佟养亮曾经给顺治上疏:“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记载清朝杀戮:“鞑靼全军入城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小孩、老人的哭声震天……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和反叛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的,都不惜代价用钱换命,以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根据官方的记载: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我们再看看地方县志的记载。

昆山大屠杀:被屠杀的十分之四,自杀的十分之二,被俘的十分之二,逃走的十分之一,藏匿起来侥幸逃脱的十分之一。时人形容说,杀戮一空,逃出城门被杀被踩死的不计其数。躲在山上寺庙里的妇女小孩,因为一个婴儿啼哭,顿时被搜出来,杀得血流成河,血从山上落下来仿佛瀑布。

南雄大屠杀:家家户户里只有燕子的声音,没有人声,尸体堆积如山,有的婴儿侥幸没被杀,还在娘的怀里找奶吃……

潮州大屠杀:留下骸骨十几万,和尚们把尸体收集起来,在西湖山上焚毁。同安县被屠杀五万人,梵天寺的和尚将尸体收集起来焚化,建了一个无祠亭,墓碑上刻着“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桥畔河堤,或者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尸体,不下五千人,被俘虏的男女更是不计其数。

除此之外,清军还疯狂掠夺人口,将这些人当奴隶驱使,这项政策在皇太极时已经消停了,多尔衮掌权后又开始了。

遗民与贰臣

清军入关之后,遭难的是全天下的百姓,但在这期间,最纠结的还是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面临着一场关系名誉和生死的抉择。

根据儒家的传统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为人臣者要舍生取义。苟活还是殉国成为摆在明朝遗民面前最迫切的选择,明朝灭亡之后,大批知识分子自杀殉国,从容赴死。根据史料记载,有大批的遗民虽然没有选择死,但是也没有选择在清朝的眼皮底下过日子,而是选择了远涉重洋,到台湾地区、南洋或者日本去。据学者统计,明朝遗民的数目不下万人。

有遗民,有殉国者,就有贰臣。贰臣当然不是一个褒义词,贰臣是那些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在当时,贰臣是非常受鄙视的。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贰臣也没有什么,都是为了生存。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有其他。

清政府也非常不地道,对于那些投降的贰臣,他们可以贬低,极尽嘲笑,搞得这些贰臣们非常难堪。相比遗民,贰臣们虽然衣食不愁,依旧过着富贵生活,但是人格就要低贱得多。

清初最有名的遗民当数顾炎武,顾炎武是苏州昆山人。明朝灭亡后,他开始了漂泊生活。身负奇学,名满天下。弘光政权建立后,顾炎武担任兵部司务,企图一展抱负,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可惜,弘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政权又为马士英、阮大钺等人把持。不久,弘光就被清军灭掉。顾炎武于是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反清斗争。失败后,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剃发令又来了,顾炎武的一些好友又参加了反剃发斗争,但顾炎武因为老母有病,只好在家照顾。顺治二年七月,昆山被清军攻陷,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害,老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落了个终身残废。

七月十四日,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而死,临终给他留了遗训:“勿为异国臣子。”

从此,顾炎武蓄发明志,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对抗到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顾炎武写下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此后五年,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和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秘密往来。

顺治七年,顾炎武以前的一个仇家叶方恒告发了顾炎武。为了免遭迫害,顾炎武剃去头发,装扮成商人,继续在江南江北一带和反清复明的人士交往。顺治十二年,叶方恒和顾炎武家里的仆人陆恩勾结,以组织反清武装的罪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得知这个消息,悄悄地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但顾炎武也因此被抓进监牢里,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狱。叶方恒派遣刺客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了顾炎武,并洗劫了顾炎武的老宅。

至此,顾炎武决定离开故土,远走中原。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游学生涯,足迹踏遍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名闻天下。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顾炎武也不忘关注时局的发展,一直密切地关注反清复明斗争。顺治十六年,顾炎武到了山海关,怀想当年山海关一战,对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悲愤不已,吟诵了一首《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这首诗,怀想明朝边事,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深恶痛绝。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军挺进长江,一路战果辉煌,直逼南京。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也跟着南下,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可惜,还没走到扬州,就传来郑成功失败的消息,顾炎武只好怅然而归。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到台湾地区,永历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满腔热血瞬时成空,一时心灰意冷,准备一辈子隐居,做一个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