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顺治亲政(第4/5页)

这一沉寂就是八个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八个月后敲锣打鼓的,顺治拉长着脸娶了这个皇后。可以想象,母子之间发生过多少次争吵。婚礼的第二天就册封了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婚礼确实非常隆重,场面极其热闹。我们可以想象顺治的心情有多烦。

顺治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相处了两年的时间,就遇上了婚姻之痒,受不了啦,要闹离婚。

顺治十年(1653)八月下旬,顺治帝降旨命礼部讨论废后的事情。这道圣旨下来,群臣一片哗然,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刘正宗等人联名上奏:“臣等不胜惶恐,窃以为皇后母仪天下,此事关系重大,希望皇上三思而行。”

顺治看了奏章,气不打一处来,下了一道圣旨批评这些大臣:我也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关系重大,所以才要废后啊!不能让无能之人当皇后啊!你们好好反思吧,怎么替朕办事的?

还没等大臣们反思,第二天顺治就把皇后降为静妃。不久,顺治帝又增补了一条废后的理由:这桩婚姻是多尔衮在世的时候定下的,没有经过选择,从册立皇后开始,朕就觉得很不满意。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废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顺治帝废后的理由实在不充足。皇后并没有什么重大失德的地方。

孝庄虽然知道自己这孩子脾气很怪,万万没有料到他会来这一招。孝庄是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做事非常稳重,她知道孩子的举动非常奇怪,所以更加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威胁孩子。事实上,当年顺治不愿结婚的时候,孝庄就让苏麻喇姑去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那时候,顺治已经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了,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自己现在太嫩,不是母后的对手。

两年后,顺治觉得自己已经很拉风了,可以跟孝庄对着干了。顺治指责当年多尔衮和孝庄为自己指定亲事,在当时看来是毫无道理的,在现代当然体现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由于顺治不是一个艺术家,更不是思想家,所以没有理由这么离经叛道。别说你是皇帝,就是平常百姓,也得遵守父母之言啊!顺治的圣旨如此指责自己的母亲,显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也许顺治帝也知道自己闹得非常过分,为了让自己的要求看起来更合理,他又找了一个借口:我跟皇后相处三年(实际才两年)了,三年的时间居然从未和皇后做过夫妻之间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下去怎么了得,一旦后继无人,岂不是对不起江山社稷,我顺治可不想做这个罪人,大家说怎么办吧?

顺治这番话可不光是对母亲和大臣们说的,还是对普天下老百姓说的,多聪明的一个人,知道争取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把握住舆论的力量。那么小的年纪就追求自由的婚姻,有事没事还想着入佛教,感受宗教的温暖。顺治帝,真的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年轻人。

我们平常人思想前卫、行为叛逆都让老一辈的看不惯,更别说一国之君了。一些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汉臣们,以礼部尚书胡世安为首,经常在皇帝耳边唠叨,兹事体大,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

礼部员外郎孔允樾仗着自己是孔子的后代,逮住皇帝,大声质询:“皇上啊,你说这么大个事儿,你怎么可以轻易决断呢!老臣看到圣谕里说皇后是无能之人,当时没把老臣晕死。皇后在位三年,没看做啥错事啊!皇上怎么可以用无能来形容皇后呢,难道皇上不知道这很伤人啊!”

顺治沉默不语,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孔允樾一看不妙,便想替顺治打圆场:“我也知道皇后让皇上不是很满意,那皇上也可以模仿旧体制,设立东西二宫,分而治之吧!一国两后不也挺好的吗?”

顺治还是不说话,孔允樾吓坏了,哎呀,我的妈,今天是不是玩大了,会不会掉脑袋。想到这里孔允樾额头上汗水如注,壮着胆子说:“老臣既然是圣人后代,又担任礼官,碰到这种事情正是职责所在,如果我怕斧头的话,只怕也对不起皇上,对不起老祖宗了。皇上如果不高兴,就把我砍了吧!”

顺治帝冷冷说道:“我不会砍你的,你给我回家好好凉快去。”

“皇上圣明。”说完,孔允樾就匆匆走了。

有意思的是,顺治故意让整个朝廷讨论废后一事,朝廷里所有中级以上官员都要对这事发表看法。我们不禁要问,顺治帝到底在想什么?他究竟是想废后,还是另有目的?

废后一事有点吸人眼球的感觉,其实,顺治帝确实有这个意思。当然,他不光是要吸引眼球,还要通过这一事件测试自己手中的权力到底有多硬,达到收权的目的。换句话说,顺治帝把废后一事当成整风运动来玩。

废后一事针对的真正对象是孝庄,一切都是做给孝庄看的,你让不让我独立,不让我独立我跟你没完。什么叫独立,独立就是乾纲独断。大臣们为难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太后,怎么办呢?

当然是太后更重要,太后是实力派,所以大臣们纷纷联名上疏请求皇上收回成命。顺治心想,你们不买我的账,那好啊,不按照我说的做就要办人了。

朝廷顿时吵得沸沸扬扬,礼部尚书胡世安和员外郎孔允樾提出个折中方案,皇后已经立了,轻易废掉是很不好的。不妨保留皇后,仍正位中宫,另外再设立东西两宫。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应该说这个意见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顺治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年轻人都是比较冲动极端的,顺治回道:“我也知道废后容易引起非议,但我实在受不了皇后,你们的意见不好,再好好想想。”

顺治的意思很明显,不废后我绝不善罢甘休,根本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顺治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甚至都不接见苏麻喇姑,他不想作出任何让步。

孝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应该能够看出儿子废后的真正动机,直到此时,孝庄才明白让儿子亲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清国从此他一个人说了算,自己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削弱。

如果说孝庄要阻止顺治的话,是绝对有能力做到的,不光是因为孝庄有这个权力,而且也因为顺治这个做法不合圣人之道。再加上废后势必影响大清和蒙古的关系,为了国家大局着想也不应该废后。蒙古一直都是大清的盟友,因小失大那是得不偿失的事。孝庄只要站出来,就可以把这件事叫停。

可她没有这样做,她选择了妥协。也许她太了解这个儿子,也许她有更深一层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