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七(第2/2页)

韩非子的书很好地教育了秦王政,秦王政叹息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如果我能拿到韩非子的签名,一起欧洲五日游,死也不恨了。于是他对韩非子思想身体力行,力求强化君权,表现为独揽朝纲,细大决策皆出于他,生怕大权旁落,被旁人不无愤懑地形容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吕不韦要想限制君权,提出公天下乃至分封制(从地域上限制君权)、君臣分权等口号,简直是与虎谋皮。最后,作为韩非子的fans,秦王政用一杯毒酒教育了异己学说持有者——吕不韦。吕不韦的死,就死在他限制君权的思想,与秦王政的专制情结冰炭不容。

吕不韦的抱着自己的吕不韦思想,就这么死了。他以“限制君权”为核心的吕不韦思想,“公天下”的一种口号,一并在后来的两千年中死掉了。直到近代,民主理念的复苏,使我们再次看到了吕不韦思想的影子。

吕不韦在死前,端着毒酒,抬眼望去,大约想到了自己的老情人——邯郸姬。心慌意乱的他,恋恋回味着咸阳宫里那一段不长不短的人生金梦。他知道,与秦王政的老妈邯郸姬,那一段中年人的婚外恋史,并不是他吕不韦致死的主要原因。爱你在心口难开什么的,在男女作风一贯开放的先秦,那是小事。吕不韦的死,就死在《吕氏春秋》与《韩非子》两书在争夺秦王政的灵魂较量时,吕不韦输掉了。他的老情人的儿子——秦王政,彻底否定了他的吕不韦思想。他一生唯一的收获,不是万户侯,也不是《吕氏春秋》,而只剩与老情人的那一段暧昧恋情的回忆了。荒烟蔓草的年头,连分手都很沉默。他怎能满意于这一场朝风朝雨的烟。然而他却也只能远隔千山,注目回望,让离情归于平淡,恋情归于怀想,一口饮掉毒酒。

潇水曰:秦始皇后来使用《韩非子》作为自己治国的利器,独断专行,导致激化各阶层矛盾,终于秦王朝灭亡。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为了维护王权专制,就实行严刑峻法,危害众多人民,再加上私欲膨胀,过度使用民力,终于导致人民不胜其苦,所谓“天下苦秦久矣”,导致“群盗并起”,陈胜吴广这些平民都闹起来了。而且秦始皇把一般官吏也得罪了。秦始皇治吏甚苛,这是受《韩非子》一书影响,以强化人主对于官吏的控制。官吏们被苛刻的条律戕害得够戗,动辄得咎。于是受不了了,官吏们也造反了(如派出所长刘邦、县丞萧何等同志)。如果是只有一个阶层的人造反(比如农民的太平天国),那还可以扑救,但现在是“海内愁怨”,各个阶层都要造反了,再加上六国旧贵族野心勃勃的遗民,一同起来反抗,那就好比连地毯和家具和墙柱都着了火,这样的房子还有救吗?任凭秦军再有怎样的战斗力也是枉然了,不久秦王朝也就被推翻了。

如果采用《吕氏春秋》作为施政纲要的话:限制君权,把一部分权力分给臣子,同时让各阶层精英都有一定参与(所谓公天下),从而缓和各阶层与君权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走大独裁的路子,当不致于逼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普遍造反,秦王朝断然不至于这样短促灭亡。

秦王朝的最终失败,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家。当初法家思想的产生,是在春期

末期,正值君权丧失,权力下移,卿大夫家族闹独立的时刻。法家强调强化君权,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为了强化君权,法家“明法令、定赏罚”,这是非常进步的,对树立君王权威,促进帝国稳定和发展非常有效的。秦国正是凭着这个走向了胜利。但是,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和极端派人物,在理论上把法家崇君思想推向了极端,秦王政在实践上又把必要的强化君权措施,推展成为极端的皇权独×裁专×制,过分扭曲了法家思想应有的边界,终于发生意想不到的恶果,激化了各阶层与君权之间的普遍矛盾,秦国瞬息灭亡。这有韩非子理论部分误差的一定责任,也有秦始皇走火入魔(偏走极端)以及秦二世胡闹等等的历史偶然。

好在历史善于自我调节,中国最终走向了儒法并用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