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诡异(第2/3页)

朱由检实在没有兴致观看这样的闹剧,新年的朝贺草草收了场,但老天爷导演的诡异还在继续。

朝会刚刚结束,一场大风便席卷而来,令人猝不及防,扬起的尘土遮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大风霾,震屋扬沙,咫尺不见。)朱由检用袖子遮着脸,匆匆退到内殿,拜谒太庙的心思早已荡然无存。恰在此时,太监送来一份急报,这是凤阳守陵谷国珍送来的,急报的文字不多,朱由检很快就找到了最关键的字眼“凤阳地震”。

凤阳是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是整个大明王朝的龙脉。“莫非……?”朱由检不敢再往下想,他召来筮官准备算一卦,希望能博个彩头,让诡异的新年恢复一点常态。

卦签很快就出来了,上面写着几句话: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爨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未待看完,朱由检双脚不禁颤抖起来,整个身体重重地瘫坐在椅子上。头上的皇冠被震掉了,滚了几滚才在不远处停下来。朱由检没有理会,他仰着头,缓缓地闭上双眼,两行泪水从眼角的皱纹间横溢出来,滴落在地,散成了一片。

突然,朱由检恍然大悟:这不是老天爷玩弄的诡异,而是大明王朝的亡国气象!

他此时还不知道,东北的清政权在这一天改元顺治,幼小的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已在去年八月登基,多尔衮成为辅政王。而在两天后的古都西安,“心有灵犀”的李自成也宣布“登基”,建立了“大顺”政权,改元永昌。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永昌元年,三个政权的年号堆积到了一起,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的到来。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这是李自成在西安誓师时喊出的口号,朱由检若能得知,当会发自肺腑地深表完全赞同。

三种意见

诡异的新年总算是过去了,该过的日子还得过。对于如何应对危局,朱由检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收集整理出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南迁”,倡议者——左中允李明睿(江西南昌人)。

在德政殿陛见时,李明睿屏退左右,向朱由检陈述“密策”。李明睿认为,“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因为在“流贼”与清军的两面夹击下,北京失陷不过是时间问题。与其拼死抵抗,不如主动南撤,腾出地方给“流贼”和清军死磕。咱们还有“留都”南京,还有“财源”江南,足以让大明王朝循东晋、南宋的旧例,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再折腾个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秦淮河畔醉生梦死,笑望中原硝烟遍地——隔岸观火,当是多么惬意而畅快之事!

李明睿的建议,深得朱由检的欢心。其实在李明睿神秘兮兮地提出这条“妙计”之前,朱由检早就动了“南迁”的心思。

但是,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并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读书有人管,娶老婆有人管,夜生活有人管,生孩子有人管,更别说“南迁”这么大的事了。

在这件事情上,朱由检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同样神秘兮兮地告诉李明睿,自己早想这么干了,但是群臣不同意。(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

莫非群臣要“誓与京城共存亡”,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展现一番忠义与豪迈吗?

三岁小孩或许会相信,但三十四岁的朱由检是绝不会当真的,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他太了解手下这群蝇营狗苟之徒了。

朱由检的直觉没有错,群臣在心里早已达成了不可言传的默契:既然大明气数将尽,改朝换代也是平常事。无论是朱家的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不过是换身制服,官照当,钱照贪,乐照享,除了坐在龙椅上的人不一样,一切没有任何改变。既然如此,能不冒险就不要冒险,混得一天算一天。

“南迁”?根本没那个必要!

第二种意见是“撤守”,倡议者——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徵。

在表面上“保京城”,内心里“迎闯王”的群臣当中,吴麟徵算是多少有点良心的,他是一门心思地想保住大明的帝都。

吴麟徵提议,为应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应主动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前屯二城,由吴三桂率军驻守北京近郊,拱卫京师。撇开吴三桂后来叛变不说,吴麟徵的提议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经过多年的较量,在当时的山海关外,明军势力已消耗殆尽,只留下宁远、前屯、后屯几处要塞。这几处要塞远离明军的大本营,补给线极容易被清军骑兵切断,从而陷入四面为敌的境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既然明军已完全处于守势,这种“楔子”式的要塞只能成为敌人口中的大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根本不用跟你打招呼。因此不如主动弃守,收缩兵力,布置于山海关至北京一线,形成节节阻击之势。一方面迟滞清军的进攻,一方面应对“流贼”可能发动的进攻,为“勤王”之师的集结争取时间。

但是,纷乱的朝廷已经容不下一丝明智了。吴麟徵的救危之策,最终是“廷臣皆以弃地非策,不敢主其议”。大臣们不敢说,朱由检似乎也对这个主动示弱的策略不太感冒,也就全当个冷笑话听,娱乐娱乐罢了。

最靠谱的“南迁”,朱由检认为靠谱,群臣认为不靠谱,只能作罢。比较靠谱的“撤守”,朱由检和群臣都认为不靠谱,也实施不下去。

接下来,轮到最不靠谱的人提出最不靠谱的动议,更要命的是,朱由检和群臣都认为相当靠谱。

这个最不靠谱的人,叫做李建泰。

李建泰(?~1649),字复余,山西曲沃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现任东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

第三种意见——李建泰最不靠谱的动议是由自己率军数万,阻敌于山西境内,确保京城无恙,理由有三:

第一,李自成率领的“流贼”从西安进逼北京,山西是必经之道,而自己正是山西人,熟悉地皮。

第二,自己对“流贼”比较了解。(颇知贼中事。)

第三,自己算是个有钱人,可以拿钱出来打仗,不需要国库支出。(以家财佐军,可资万人数月之粮。)

朱由检和廷臣们听了李建泰的“豪言壮语”,特别是不用国库掏腰包,不禁大为欢喜。朱由检一改往日的优柔寡断,当即拍板表示同意。

带着朱由检的无限期望,在群臣深不可测的目光中,李建泰慷慨赴国难!

正月二十六日,李建泰率师西行,朱由检仿照古制,行“遣将礼”。“古制”的规定不必细说,总之这是一个级别很高、声势浩大的场面,官军列队从午门一直排到正阳门外,“旌旗金鼓甚盛”。朱由检亲自赐酒三杯,勉励李建泰说:“先生此去,如朕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