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残梦(第2/6页)

勒克德浑给博尔惠下达的命令是“阻击”,但马进忠、王允才听闻清军南下,还没见到对方的影子,便弃城而逃,副将马蛟麟甚至主动向清军投降。这样一来,博尔惠率领的小股“阻击”部队变成了“追击”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岳州,继续向南进抵六十里以外的新墙。

南逃的马进忠、王允才抵达湘阴,向何腾蛟谎报军情,说清军主力正在经岳州南下。何腾蛟慌了神,立即率部挂上倒档,油门一轰,一溜烟逃回长沙,部署城防,准备抵御南下的清军。

博尔惠带的人不多,不敢孤军深入,打到新墙也就停下了,何腾蛟大喘一口气,心口还在止不住地砰砰乱跳。

由于何腾蛟擅自撤退,堵胤锡会攻武昌的作战计划宣告破产。失去了湖南方面的策应,又有勒克德浑率兵驰援,孤军奋战的忠贞营处境相当危急。

正月二十九日,勒克德浑抵达石首。经侦察得知,忠贞营在长江北岸进攻荆州,但辎重后勤部队依然滞留在长江南岸。根据这一情报,勒克德浑先于二月初二派小股部队出击,偷袭了忠贞营的辎重部队,焚毁一千余艘船只,切断了忠贞营向湖南撤退的后路。

勒克德浑亲率主力急行军,马不停蹄地飞奔二百里,于二月初三进抵荆州城外围,与城内的郑四维里应外合,夹击正在埋头攻城的忠贞营。此时,李锦正在聚精会神地爬城墙,没料到对方的援军来得这么快,顿时惊慌失措,仓皇溃败。

由于辎重和船只被毁,忠贞营无法渡江返回“根据地”,只能向北撤退。勒克德浑率军一路穷追猛打,李锦率忠贞营残部经远安、南漳、襄阳等地,最后被逼入三峡地区。

在混战中,堵胤锡侥幸得脱,撤回常德。田见秀、吴汝义等人则率五千兵马投降清军,后被处死。

荆州失利,浇灭了朱聿键心中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三月,无计可施的朱聿键只能向郑芝龙妥协,暂时留在福建境内,驻跸延平府(今福建南平)。

浙江不给力

堵胤锡、李锦率领的忠贞营在荆州溃败,让朱聿键即位以来度过的第一个春天显得万分愁闷。就在隆武二年(1646年)的春夏之交,浙江、赣南先后拉响警报,也拉开了隆武政权覆灭的序幕。

浙江方面,鲁监国政权建立后,与兵力不多的清军勉强对峙了几个月,守着钱塘江天险苦苦度日。不过,这种略显平静的局面很快将被打破。

二月二十九日,多尔衮委任回京复命的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一万多人的军队从北京南下,于五月十五日抵达杭州。

此时尚未入夏,钱塘江处于枯水期,为清军骑兵强渡天险提供了便利。但博洛带的兵不多,并没有贸然渡江,而是在钱塘江西岸观望,通过炮击进行火力侦察。

清军的红衣大炮一打,东岸的方国安就慌了神。据《明季南略》记载:清军的炮弹打碎了方国安家的锅灶,老方觉得很不吉利,认为是“此天夺我食也”,所以卷起铺盖拔腿就跑,准备投靠曾经笼络过他的隆武皇帝朱聿键。

这段记载不一定可靠,但方国安弃守钱塘江防线却是不争的事实。方国安一撤,其他江防部队也一窝蜂地跟着跑,清军于五月底顺利渡过钱塘江。

钱塘江天险不给力,接下来要悲剧的必然是鲁监国所在的绍兴。朱以海倒是比较机灵,眼看钱塘江不靠谱,于五月二十九日从绍兴仓皇撤离,经台州入海,做“海漂”去了。

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张国维自杀成仁,方国安、阮大铖率一千多士兵不战而降。

需要说明一下,在投降清军的人群中,并没有因臭名昭著而“龙游浅水”、奉命在浙江“图功自赎”的马士英。

关于马士英的结局,各种史料众说纷纭。《明季南略》、《小腆纪年附考》等都认定他投降了清军,后来被处死。其实,这都源自于东林党的门户偏见。在撰写这个时期的纪闻时,有东林党背景的浙东史派凭借道听途说甚至妄加推断,对史实进行大量的歪曲和捏造,结果被生活在清代的史学家采信了。

可以断定,马士英不仅没有在绍兴跟随方国安、阮大铖投降,而且压根就没有投降。根据《东华录》的记载,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在六月的一封奏疏中,向朝廷报告了马士英的结局:“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士英下属总兵叶承恩投降,报称马士英披剃为僧,即至寺拘获,令斩之。”

蒋良骐在乾隆时期根据《清实录》编撰的《东华录》,对官员奏疏的记载是比较权威的。如果马士英真的是投降后被下令处死,张存仁根本没有必要捏造事实去掩盖这件事,因为投降后被处死的明朝官员多了去了,不多这一个。显然,这份奏疏记录的过程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应该承认,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既然史可法、何腾蛟这样的“忠臣”都会误国,为什么就不能接受马士英等“奸臣”不投降的事实呢?

扯远了,继续说浙江的形势。

前面说过,鲁监国抗清有两大主力,一是方国安,一是王之仁。方国安已经投降,王之仁独木难支,只能撤退。由于朱以海跑得太快,王之仁还得帮他“搬家”,几百艘船装满辎重,出海前往舟山,与驻守在此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合。

黄斌卿并非鲁监国朱以海的部下,而是隆武皇帝朱聿键派来镇守舟山的。他盘踞的舟山群岛,也成为福州政权的一块“飞地”。既然是各为其主,浙江、福建又一直不对付,戏剧性的一幕便出现了。

黄斌卿假意欢迎落难的王之仁“光临寒舍”,背地里却阴了他一把,对着王之仁的舰队一阵炮轰,将船只、辎重全部“没收”。

王之仁暴跳如雷,却进退维谷,索性驾着一艘船驶向吴淞口。王之仁奔向“敌占区”,既不是来打架的,更不是来投诚的,他是来送死的。

不得不令人凌乱,难道是被火炮震糊涂了,到底在搞什么飞机?——解铃还需系铃人,这得问王之仁自己。

前来“送死”的王之仁被押往南京,面见洪承畴,表明了来意“仁系前明大帅,不肯身泛洪涛,愿来投见,死于明处”。王之仁痛骂汉奸洪承畴一番后,慷慨赴义。

“死于明处”,这一声响亮的回答,又叫做骨气!

王之仁满含悲怆血溅刑场,而浙江的悲剧也快要谢幕了。六月二十三日,清军前锋进抵金华,婺安伯朱大典据城固守。二十六日,博洛率主力抵达,以红衣大炮攻城,双方激战了半个多月。七月十六日,清军破城,占领金华,弘光时期臭名仅次于马士英、阮大铖的“奸臣”朱大典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