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内讧(第2/4页)

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府正式就任监国,次月即皇帝位,宣布今年仍称隆武二年,明年改元为永历元年,史称“永历政权”。

永历朝廷向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颁诏”,得到积极回应。十月二十日,湖南的何腾蛟、堵胤锡以“劝进”(劝朱由榔尽快“转正”)的方式,承认了朱由榔的领导地位。

朱由榔是否像他母亲所说的无治世之才,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如何让自己像个皇帝样的问题上,朱由榔抓瞎了。

想要像个皇帝的样子,并不是换身衣服这么简单,一大堆礼仪制度等着你呢。话怎么说、路怎么走、椅子怎么坐、奏章怎么批,等等等等。

不做皇帝不知皇帝的苦衷,虽然身为“王N代”,但朱由榔依旧显得准备不足。

这些所谓的繁文缛节,实际上事关重大。皇帝不熟悉礼仪制度,就会闹笑话;皇帝经常闹笑话,就没有威信可言;没有威信,还做什么皇帝?所以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是太平时期,皇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有人教他一大堆礼仪规范,免得将来出洋相。但时值战乱,首都、皇宫一年换一次,再说要是朱由楥不死,朱由榔连“一字王”都当不上。学礼仪?既没工夫也没兴趣。

形势所迫,“礼盲”朱由榔糊里糊涂就被“赶鸭子上架”了,这可咋整?

说朱由榔运气不是盖的,绝非夸大其词、故弄玄虚。他小命即将不保之时,冒出了“卧底”;在他对礼仪一片茫然之时,又钻出了“导皇”——教导如何做皇上。

朱由榔的“导皇”,叫做王坤,历经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是否为朱聿键所用,史料说法不一),目前流落在广东。他对皇家礼仪制度了然于胸,因为他是宫里的太监。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在王坤的耐心教导下,朱由榔这个“代理皇帝”尽管因为生疏,难免闹点小笑话,但无伤大雅,总体上还算有模有样。逐渐“上道”的朱由榔对王坤感恩戴德,王坤也借此攀登到了人生的巅峰,担任永历政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坤这个人,非常符合“死太监”的定义,给点颜色就开染坊,给张笑脸就是春天。凭借朱由榔的宠信,王坤不仅贪赃枉法,还直接干预朝廷的人事任免。

在历朝历代,宦官干政还不算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宦官跟外臣勾结,狼狈为奸。王坤手上有权,必然有一些级别不高、不知廉耻的官员想来巴结,以图进取。在这些“捧臭脚”的人中,偏偏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是丁魁楚。

中下级官员巴结太监,是为了升官发财。位高权重的丁魁楚勾结王坤,则是因为他心虚。瞿式耜倡议拥立朱由榔,首鼠两端的丁魁楚晚来一步,他的所谓“定策之功”至少要打个八折。

朱由榔在自己的地盘上即位,作为两广最高级别的官员,丁魁楚早就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首辅的位置。但是,凭借八折的“定策之功”,丁魁楚心里没底。万一让“吼出第一声”的瞿式耜做了首辅,自己这个“老领导”岂不是脸上无光、受人讥讽?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丁魁楚与王坤暗中达成默契,两人相互提携,共同把持朝政。最终,丁魁楚如愿以偿担任首辅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也入阁,任吏部右侍郎代尚书,位在丁魁楚之下。

官场“老油条”丁魁楚得逞了,但宦官与外臣狼狈为奸,激怒了许多正直的官员。“广东系”的重量级官员何吾驺(崇祯时期曾任代理首辅)、陈子壮(弘光时期礼部尚书)、张家玉(隆武时期兵部侍郎)等人拒不接受永历朝廷任命,回乡隐居。在他们的带动下,“广东系”官员也普遍持“不合作”的态度。

朝廷设在广东,却遭到大多数“广东系”官员的抵制,朱由榔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逃跑帝”惊现江湖

弘光皇帝朱由崧刚在南京一上台就开始声色犬马,隆武皇帝朱聿键还没上台就在衢州立誓光复,尽管表现大相径庭,但至少能让人搞明白他们到底想干什么。相比之下,荣登大宝的朱由榔太深藏不露了。

首先,他的日常生活比较正常,基本上是中规中矩,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儿。

其次,国策是什么,沦陷的故土怎么办?他似乎忘了皇帝还要干这活,一直不表态,既不轻言放弃,也不轻言进取,孰敌孰友的问题更是一团浆糊。

总之,谁都不知道朱由榔的葫芦里,到底准备卖什么药,还打不打算卖药!

低调的朱由榔没有表现欲,但“是金子总能发光”,朱由榔很快就被形势逼得原形毕露。朱由榔凭借与生俱来的这两大优点,地盘不大的永历政权就能比弘光、隆武两个“短命政权”长寿许多。什么优点这么厉害?

——嗅觉特灵,跑得贼快,江湖人称“逃跑帝”!

逃跑,也成为永历政权自始至终奉行的基本国策和第一要务!

十月十六日,赣州失守的消息传到了肇庆,朱由榔的第一个反应:撤!

王坤、丁魁楚也跟着瞎起哄,但瞿式耜坚决反对,强调“苟自懦,外弃门户,内衅萧墙,国何以立”,呼吁大家要淡定。

怕死是人之常情,大敌当前更要保存有生力量,但也应该讲一点技术含量吧?赣州的清军是否南下还两说,就算乘胜南下,要想打到肇庆,一路还要经过韶州、广州等地。清军再神速,不也还得靠脚走吗?

赣州到肇庆不是一两百里,那是上千里的路,还要翻山越岭。这么急着跑,莫非地理老师死得早?

瞿式耜反对,朱由榔好歹给了点面子,但瞿式耜的面子只值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决定逆西江而上,将朝廷搬到三百里开外的广西梧州。

朱由榔一撤,广东就出大麻烦了!——不是刚打下赣州的清军,而是南明内部。

前面说过,由于丁魁楚、王坤祸乱朝政,“广东系”官员对永历朝廷普遍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朱由榔对广东基本上没有什么控制力可言。

不过,当何吾驺、陈子壮、张家玉等人愤然隐居之时,同为“广东系”官员的苏观生却对永历朝廷“情有独钟”。

苏观生,广东东莞人,崇祯七年(1634年)国子监肄业,历任无极知县、黄州知府等职。隆武时期,苏观生以“定策之功”任翰林院学士,后升任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曾奉隆武之命率广东部队增援赣州。赣州保卫战失利后,苏观生南归原籍。

瞿式耜拥立朱由榔,在老家赋闲的苏观生举双手赞成,第一时间派原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赴肇庆“劝进”,希望能够得到新朝廷录用,继续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