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2/7页)

打潮州,机会终于来敲门了!

施琅在潮州忍不住,说了几句实话,郑成功趁机夺了他的兵权,赶回福建。清军偷袭厦门时,失去兵权的施琅依然带着亲兵奋勇抗击,怎么罚也罚不到他的头上。不该罚,那就该赏,郑成功还是挺大方的,手一挥就赏给施琅白银二百两。但是,施琅想要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平反”:我在潮州说的话都应验了,至少得官复原职吧?

郑成功偏偏忘了这茬,接连发了几道任命,施琅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直到老部队的总兵、副将都有了新的人选,施琅依旧被撂在一边没人搭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施琅被“退二线”了。

施琅当然不服气:事情办砸锅要被砍(郑芝莞、阮引),说几句真话也要靠边站,你郑成功还讲不讲道理?

情急之下,施琅提出“辞职出家”的请求,试探郑成功。郑成功不为所动,在倾力“挽留”的同时,又交给施琅一项新任务:自行招募武装,招多少人,给多大官。——你不是闲得蛋疼吗,自己玩儿去吧!

施琅彻底泪奔了,真就剃了一个光头,虽然不出家,但也是“红尘修行”,带领着自己的一些亲信开始自行招募武装,同时拒绝跟郑成功见面。时任援剿左镇的施琅之弟施显也对郑成功的做法极其不满,跟着哥哥“组团”抵制,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就在郑成功、施琅“针尖对麦芒”之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史称“曾德事件”。

曾德原系郑彩的部将,为人“淫纵多端”。隆武时期,曾德被安排到仙霞关驻防。

自从曾德到任之后,弹劾他的奏疏就从来没有断过,曾德也一度被解职赋闲。后来,曾德跟郑芝龙搭上关系,得以官复原职,继续驻防仙霞关。跟随郑芝龙投降后,曾德部划归施琅节制,后来又跟着施琅投靠郑成功。

施琅靠边站,曾德觉得继续跟着这只“死鱼”混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便疏通关系、自降身份,投奔到郑成功的大本营做了一名亲随。(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施琅得知消息后,不禁大为光火,立即派人将这个趋炎附势之徒抓回来斩首。

由于曾德名声太臭,又“背叛”主子,郑成功不好说什么,只是让施琅刀下留人,从长计议(驰令勿杀)。施琅本来就受了一肚子窝囊气,郑成功一说情,他杀得更快(促令杀之)。

曾德伏诛,郑成功也火了:老子的话都不听,你小兔崽子想造反啊?

永历四年(1650年)五月,郑成功决定对施琅下手。二十日,郑成功派人秘密诱捕施琅、施显及其父亲施大宣,羁押于金门岛。

施琅虽然傲慢跋扈、脾气火爆,但为人耿直、胸怀坦荡,最主要是喜欢让领导难堪,给大家出气,所以人缘不错,深受“屁民”爱戴。

在众多“粉丝”(有官员,也有百姓)的帮助下,施琅奇迹般地逃脱羁押,从金门返回大陆。

关在眼皮子底下的人都能溜掉,郑成功气不打一处来。除了问责看守之外,余怒未消的郑成功还将施大宣、施显从大牢里拖出来给剁了。

郑成功一刀下去,让施大宣、施显的人头落地,也让施琅彻底心灰意冷,投奔了清军。后来的历史证明,郑成功逼反施琅,不仅是自毁长城,更是自掘坟墓。只是郑成功没有能等到施琅率清军水师收复台湾的那一天,自己先挂了。

“浙系”,风云激荡

郑成功的“闽系”波澜起伏,鲁监国的“浙系”也是风云激荡。

经“舟山大火并”,鲁监国总算摆脱郑彩的控制,在舟山站稳了脚跟,与福建的郑成功遥相呼应。不过,兵多将广的郑成功愁粮,鲁监国却苦于无兵。

鲁监国打了这么多年仗,从一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王N代”,逐渐锤炼成了一个坚强勇猛、敢于担当的统帅。浙江政权越来越没落,最终在舟山抢到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鲁监国深知,实力是“浙系”目前最大的瓶颈。

此时,“浙系”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张名振、阮进、王朝先率主力驻守舟山岛;周瑞、周鹤芝各领一部驻守在温州的三盘岛;王翊、王江、冯京第的义师在宁波四明山区活动。

总的来看,“浙系”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于是,一个“雪藏”多年的动议再次出现——向倭国请兵。前面提到过,最初提出这个动议的人叫周鹤芝。

当时的倭国处于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天皇不过是一个摆设。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三十六大诸侯中,撒斯玛是实力最强悍的一个,而他正是周鹤芝的“海外关系”。

周鹤芝当年提出赴倭国请兵,黄斌卿不同意,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没必要找外人。如今黄斌卿被干掉了,周鹤芝又将这个议题抛了出来。这一次,鲁监国相当感兴趣。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鲁监国派使者前往倭国。但是,倭国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原先还很有兴趣的撒斯玛如今自顾不暇,最终没有同意出兵。

随着李成栋、金声桓相继反水,接着又是姜瓖的“山西大起义”,清军四处扑火,兵力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调整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策略,工作重心由剿灭转向招抚,向东南的抗清将领许以高官厚禄,广泛接纳贪生怕死、贪婪无耻之徒。

早在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多尔衮的这一策略便得到了回报——浙江政权佥都御史严我公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如获至宝,当即委任严我公为“钦差大臣”,辗转活动于四明山、舟山等地“现身说法”,策反抗清武装。

在严我公的“感召”下,吴凯、顾奇勋、姜君、王用升、陈龙、陈德芝、雷虎彪、杨子龙、吕一成、高树勋、石仲芳、田得坤、沈乘龙、胡茂芳、陆鸣时等大小官吏纷纷投降。

投降官员的名单一拉一大串,把多尔衮气得直跺脚。——气啥?投降的人多不是好事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得看是什么样的人投降。

严我公策反的基本上都是“浙系”里的“三无人员”——无能、无兵、无权。简而言之,纯属“混混”。更可气的是,这群混混官阶还不低,按照清军“原职委任”的许诺,浙江根本就没法安排,还得占用其他省份的名额。

这哪里是招抚,简直就是在帮鲁监国减负!

多尔衮的招抚以闹剧而收场,四明山、舟山依旧岿然不动,但“浙系”内部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麻烦首先出现在温州的三盘岛。永历四年(1650年),共同驻守于此的周瑞、周鹤芝为一些琐事互相掐了起来,鲁监国赶紧派一个叫吴明中的人前去调停。两支军队互不隶属,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点小矛盾实属正常,老大派人来劝架,这事儿也就算是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