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李义府朝廷害刺史 刘仁轨海洋折粮船(第2/2页)

“办完了?”

“他不肯自杀!”

“啧,怎么?”

“他素衣从军去了!”

“哟嗬,还真是个人才……”

“怎么办?我尽力了。”

“你先去吧,我自有分寸。”

李治、百官。

刘仁轨颠覆青州海运粮食,如何惩办?

……

“义府,你说说。”

“臣有罪!”

“你有什么罪?”

“臣身为推荐者,却推荐了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臣有罪!”

“爱卿快别说了。”

“臣以为,不杀刘仁轨,无以谢天下百姓!”

“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不该把罪过推到仁轨一人头上。”(中书舍人源直心)

“爱卿所言极是。”

李治认可了刘仁轨的做法,只将他免职,以白衣从军自效。

有的人总不明白,陷害一个人非常容易,但每陷害一人,自己就离惨死更近一步。

大军出征那天,辉煌的列阵中,多了一个普通士卒,他原本是青州的刺史。他遭小人陷害,却能承受所有侮辱,出现在战斗的最前线。人,不可以窝囊地死去,就算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刘仁轨,去吧,活出生命的尊严!

【仁字辈的先生】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正月十九日,黄河南、北两岸,淮河南岸六十七州的府库军,共计四万四千余人从征。正月二十二日,鸿胪卿萧嗣业任扶余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奔赴平壤。在此之前,从海路过去的部队已经换了领导。因苏定方回朝,只留下刘仁愿的小股部队驻守。

首先说明一下,刘仁轨本是个文官,刘仁愿本是个武将,刘仁愿是在百济驻扎的副将。刘仁轨和刘仁愿的关系,就好比张自忠和张治中的关系,如果不从军,他们最大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百济出现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因苏定方一走,人手立刻不足,为了给军队增添点儿活力,李治决定给刘仁愿安排个副手。他叫王文度,挂名熊津都督,安抚百济余众。有人非常疑惑,王文度不是死了么,怎么还还阳了?我们的回答是,李治想要学习老爸饶恕有功之臣的做法,竟然饶恕了王文度的死罪,还让他当上了左卫中郎将。从这一点看,李治对待战将,多是采取宽容的态度,是很值得赞赏的。

身在百济都城的刘仁愿一直希望朝廷赶紧派人手驻守熊津,他怕一旦闹乱子,自己一个人根本收拾不了。刘仁愿多心了,此时,王文度正在海上飘着,很快就能到江口。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你满含洗刷前耻的激情,但却病死半路,而且还没人给你发丧。

然而,更悲催的事情还在后头。百济余众见驻守都城的唐兵手少得可怜,便组织起来,企图夺回都城,杀死刘仁愿。大军开始猛烈轰击都城,刘仁愿即将支持不住。李治闻讯大惊(早该想到会有这出了),这战报就好比一张催款单,让在其他战场布置满满当当兵马的李治瞬间难受起来。

是的,所有排得上号的大将都在别处,想要立刻奔赴百济,除非坐飞机,但那是不可能的。有人提议,最好能让身在百济的人接替王文度的位置,真的别无他法。

李治恍然。

这天,刘仁轨接到一纸命令。

他从一介草民变成了检校带方州刺史,从征讨高丽的战场上的一名小卒直接成为了镇守百济的统军。迎接他的,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战争之一。刘仁轨的名字,也因此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