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武则天饿死周王妻 盗墓贼撅坟太子妃(第2/2页)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能证明这一点。李弘死后,李治和武则天结结实实地哭了一场,因李弘十分孝顺,所以,武皇后建议给他谥号“孝敬皇帝”。李弘的葬礼是按照皇帝的葬礼举办的,其间并不顺利。首先是陵墓问题,李弘死后,被安放在棺椁中,一直不能下葬,因为陵墓还得现造。

工部开始忙活太子陵的建造,洛阳城的徭役一下变得繁重不堪,有的工人甚至要没日没夜地加紧工期,苦日子一直继续着。直到有一天……

有一天,山陵督造官员与徭役的百姓发生了群殴事件,原因就是官员日夜赶工期,还不许别人有半句怨言。

要知道,赋役都是免费的,这是国家强制规定的,无缘无故让人免费当几个月的苦力,你还吆五喝六地鞭打,是个人就受不了。愤怒积累到了极限,农民瞪着一双虎眼望着面无表情的官员。接下来的事情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官员指着人群,问了一句“你是哪个单位的”一类的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不让人活,还不让人好好死吗?!

反了,反他娘的!

一场残酷的石头战爆发了,参加徭役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开始往督工身上投掷石块,砸残了几个官员(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

有司立刻召集人手,在这间隙,大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了。

李治意识到,再这样逼迫百姓,说不定会闹出更大的动乱,要用就好好用。他让人继续造皇陵,又过了些时日,皇陵才完工,洛阳人管这个地方叫做“太子冢”。洛阳是盛产陵墓的地方,也就招来了无数的盗墓贼。到了明朝,盗墓贼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探测墓穴土质的工具,因往往就在洛阳开工,故名“洛阳铲”。

各色陵墓,但凡有明器的,基本上都被盗墓的倒腾过了,可谓是无一幸免。可李弘告诉我们,人谦虚一点还是有用处的,所以,他的陵墓,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陵墓之一,也是全中国中原地区保存最为完善的唐朝陵墓。

这种状态大概一直持续到一九九八年二月的一天,一伙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人才,拿着炸药包硬生生把太子冢给炸开的那一刻。

盗墓贼要搞清情况,他们应该恨李治和武则天恨得牙痒痒的才对。

为了保护儿子的陵墓,他们竟然为了防止盗墓,派军队去洛河里头挖沙,又在最外围铺上硬邦邦的泥土。如有盗墓者想要进入,必定被里头的流沙淹没。我们可以想象,当盗墓贼围着太子冢(163m×147m×50m)转了一百圈儿,竟然发现这墓根本就不存在缺口,会是何等的悲催。所以,他们只能用炸弹这种含金量较少的手段来获取明器了,被捕入狱后,盗墓贼交代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其实吧,李弘的墓穴真TMD太难弄了,于是我们炸了他旁边的一座墓!”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武则天很喜欢李弘。

上面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太子妃裴氏最终还是和李弘一起进入了皇陵,因为李弘墓穴防备森严,故而她只能另起一座,才惨遭盗墓贼的轰炸。比较苦的是,她四十五年后才去世,但她也有快乐的地方。因为李弘死得早,她也没怀上孩子,天皇、天后做主,把李旦的一个孩子过继给了死去的李弘。

开元六年,这个孩子已经成了皇帝,他把二妈的棺椁迁进了孝敬皇帝的陵墓里头。

裴氏真是一个好媳妇、好妈妈,去世那么多年,还让李隆基这么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