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狄仁杰在外治宁州 武则天朝内造明堂(第2/2页)

“别追了!”黑齿常之说。

“为什么?”

“你们没看到吗,突厥军早就无头苍蝇一样散开了,你怎么追,追上又有什么用?”

黑齿常之说得没错,突厥人的确散开了,他们一路向北狂逃,然后又在戈壁沙漠集合起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是个很欢乐的人,在这年的十月,他主动请缨,要求挂帅出征,将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元珍的穷寇消灭干净。爨宝璧表示自己信心百倍,武则天认为爨宝璧可以担此大任,便拨给了他三万精锐,并嘱咐一定要等黑齿常之的接应。

爨宝璧本来就不想让黑齿常之沾自己的光,于是,他私自率领三万大军追奔了两千里地,偷袭突厥部落。因三万人声势着实浩大,偷袭相当的不成功,爨宝璧被突厥发觉,让人端了个底朝天,几乎全军覆没。

武则天震怒,杀爨宝璧,改阿史那骨笃禄为阿史那不卒禄。

突厥退缩到了大漠,边患暂时解除。时间很快到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正月,这个月恰好有一个甲子日,武则天决定在这天去神都洛阳给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立庙。

立庙是好事,可很多人都高兴不起来。

果不其然,给三位先皇立完庙后,武则天又迫不及待地立了个“崇先庙”,把武士彟以及他的前辈们当神仙一样给供奉起来。这也还不算什么,问题出现在庙的间数上。司礼部门的某些专家(不点名批评博士周悰)明白太后的意思,他上奏,强烈要求将武家祖庙定为七间,李唐祖庙定为五间。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专家指出,嘿嘿,祖庙这个,呵呵,我研究过……实际上,哈哈,这个也不是,其实也是,那个……我啊,做过调查,所以,武家祖庙定为七间,李唐祖庙定为五间是完全合乎礼制和道德的!

周悰满含热情地给武则天介绍完毕,武则天让他退下。此事真的只有脸皮厚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干得出来,武则天想了想,作罢,留下周悰怅惘不已。武则天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她需要其他东西树立自己的权威。

问:天子是什么样的?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武则天笑了,她开始琢磨用“明堂”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古书上说,明堂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也就是说,这东西上头是圆的,下头是方的,周围有水环绕。本人分析了一下,认为其实就是一条河旁边有一间草房,草房上还盖了一顶帽子。这种茅草屋,到了后来就被人描述成了美轮美奂的大堂。

在帝王的想象中,明堂应该是通天的大厦,有琉璃锦带,五脊六兽,更有五彩云梯,长虹饮涧。于是后人说,明堂这东西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用数学的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4,9,2;

3,5,7;

8,1,6;

上面所列,便是“九宫”。

这些十以内的数字,横竖斜相加均为十五,也可构造无穷幻方,很有意思。贞观年间,李世民就曾让群儒讨论造堂的模式,结果却很令人纠结。群儒中的学究太多,他们不讨论大的方向,却在细节上纠结。一会儿说明堂上圆下方,斗拱是蓝色的;一会儿说明堂九层十五阁,各代表什么意思。到最后,他们自己的结论被自己一一推翻,重新再论,也论不出个结果。

武则天自然也曾听说过关于明堂的大讨论,她嫌学究们烦,于是单独让北门学士拿出意见,让群儒一边凉快去。不过,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武则天还是打算听听群儒对明堂建造地点的看法。

群儒难得有机会发言,纷纷研究,论证出明堂应当在国阳丙己之地。

这就是说,建造地点应当位于皇宫之南的丙己之地。

那么,首先,什么是丙己之地?

答:距离中心三里开外,七里之内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