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阎朝隐俎豆求保佑 王及善中书爱撵驴(第2/2页)

田归道、员半千不解,员半千先行杀了出来,极力劝谏,说此事不可。

武则天大怒,左迁其为水部郎中。

二张成了控鹤丞,这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官职,也不知道到底是大是小,反正百官都在二张的戏弄之下。武则天热爱文学,为了让不懂作诗的二张能在宴会上吟诗,她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她要求宋之问等人写好诗文,让二张背下,第二天开宴会背诵一遍,由上官婉儿品评。

听完张昌宗的诗歌,大家湿了。

武三思更是激动得瞪大了眼睛,大呼:“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仿佛看见昌宗骑着仙鹤的影子,是,他就是王子乔转世啊!”

武则天大喜,让张昌宗穿上羽衣,吹着笙歌,骑在木鹤上跳舞,还让文人写诗赞美。在赞美诗方面,宋之问屡屡夺魁,上官婉儿对他赞誉有加。武则天也不是单单欢饮,她还让上官婉儿召集文人着作。

李峤、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四位仁兄均非常个性,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杜审言,公元645年生人,字必简,爱好吹牛,常对别人说:“我文章能胜屈原、宋玉,书法羞死王羲之!”其诗风纯朴自然,为“近体诗”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的儿子名曰杜闲,杜闲暂时还没儿子。

崔融,公元653年生人,科举出身,崇文馆学士,李显少时伴读,特点是说话不在行。最近因写赞美张昌宗的诗歌,拍马屁没拍到点子上,惹怒了张昌宗,被贬官在外。该生和杜审言关系很好,死后,杜审言还为他服缌麻。

苏味道,公元648年生人,宰相,做事圆滑,模棱两可。

李峤,公元644年生人,二十岁甲等进士及第,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功勋卓着,封赵国公。

李峤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负责编修《三教珠英》。

三教者,儒、释、道;珠英者,才子也。要求务必严整精细,囊括诗词歌赋,展现武周雄厚的文化底蕴。

编委成员:李峤、闫朝隐、徐彦伯、薛曜、员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无竞、沈佺期、王适、徐坚、尹元凯、张说、马吉甫、元希声、李处正、高备、刘知几、房元阳、宋之问、崔湜、常元旦、杨齐哲、富加谟、蒋凤

辞藻润色:上官婉儿

主编:张易之、张昌宗

二张如此嚣张,也不是没人敢管的,王及善就是其中之一。

王及善,王君愕之子,王君愕为隋唐英雄,曾劝王君廓投唐,后来王君愕随李世民征战高丽,战死沙场。王及善同学因荫得官,又是武将儿子,小时候没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字如鸡挠。王及善没能征战沙场,又没有文字功夫,分析时政也不行,干啥啥不中。

但就是他这样的人,还能入选内史,故而时人讽刺曰“鸠集凤池”。

但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王及善向世人证明了自己。

当时,内史许多老少爷们喜欢骑驴上班,王及善也上班,但从不骑驴,他认为骑驴有伤风雅,是不对的。他也不让内史这么干,于是,他每天早上的任务就是站在公司门口撵驴。人们经常看见,有后生骑着驴过来,被王及善这个老头拦住,像赶鸭子一样,让后生们把驴牵走。

因王及善只会撵驴,故,人送外号“撵驴宰相”。

虽说王及善啥都不会,但此人为人正派,很有节义,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他屡屡上奏武则天,让她注意一点,武则天不悦,对他说:“卿年岁已高,不适合再侍宴了,待在检校阁中办公去吧。”王及善赌气,一个多月没来上班。后来老是请假,武则天也不过问他。王及善原希望武则天能知错就改,却不料自己骑驴难下,于是叹曰:

“我是中书令,哪有中书令连天子的面都见不到的!我就知道事情会到这一步,去你的男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