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第2/2页)

在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很是奇怪。他在杨广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为了一个问题和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这个人让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于梁太清元年(547),贞观元年的时候,正好80岁。裴矩是个孤儿,文采极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为分裂东、西突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裴矩对隋朝的富庶贡献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时期,他用几个小计谋,就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种学家,上书论述中亚四十余国人口、经济、政治情况,也论述了通往西洋贸易的路线……不过,有人说此人也有败笔,征兵高丽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败的。可是,正是由于隋朝对高丽的打击,才让唐朝建国和贞观初期得以省去高丽之患,说起来又是功劳一件。

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杨广后期,专门溜须拍马,言辞十分恶心。也因此,裴矩和那些佞臣一样,成了灭亡隋朝的主力军。

李世民即位之后,裴矩又成了治世的能臣。他上书言事,条条都是经典之作。为了治理贪污,李世民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想出了一个奇招,21世纪的我们,对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钓鱼执法。

具体做法就是:派人暗地里送各部门领导黄金玉帛,谁收弄死谁。

此种方案,真是想想都来感啊!

天下没有不偷腥的猫,有司一官员收下贿赂,被李世民当场抓到,想要杀了他。贪赃枉法,罪该处死,所有人都表示犯罪该罚,只有裴矩一人反对。

他说:“当官受贿,本就该死;可是陛下派人贿赂让他们收下,是挖陷阱让人跳,恐怕不是您所谓的真诚吧!”李世民闻罢,大喜,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宣布说:“裴矩能在我面前据理力争,是直臣所为,倘若所有人都能如此,何忧天下不治!”

【惩治贪污】

裴矩的倡议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朝廷不再用钓鱼执法的手段查处贪污了。然而,成命一收,就有人敢往枪眼儿里钻。犯事儿的人,是李世民的亲戚,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顺德。他是功臣,现任大唐右骁卫大将军。

顺德同志在宫内有个好差事,那就是监管仆人,可以说相当爽。因为仆人要想办点事儿,就必须要和长孙顺德商量。

有几个人眼馋库藏里头的宝贝,就串通一气合伙倒腾出来私分了。

头一遭没被发现,第二遭就放开手脚干,正偷窃,被长孙顺德逮了个正着。你想,盗窃官物罪不可赦,如果报上去,岂不是他长孙顺德失职,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再说了,这些人平日里对他如此恭敬,收些钱放了他们,岂不做个人情?于是,长孙顺德收了钱,放了他们几个。顺德同志糊涂,试想,偷东西换大钱,且不必坐牢,只需要拿出一部分孝敬长官就行,谁还会遵纪守法?

场面就是这样失控的。

那几个不知好歹的仆人愈发猖獗,最后竟然搞得宫里人全都知道了。此事被满朝文武传得沸沸扬扬,很快也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

令李世民想不通的是,长孙顺德的封赏那么多,为何还会贪污受贿。

最后,他明白了,每个人犯法之前都会衡量一个成本问题。被抓住的概率是多少?贪赃的好处是多少?人情欠了多少?让人仇恨的代价是什么?搞好关系的结果又是什么?爽一把和遵纪守法有矛盾么?放开手脚,还需要要脸么?

好吧,李世民笑了笑,既然你们都爱这么想,那我也让你欠我一个人情。于是,李世民做出了一件令舆论界再次哗然的举动。

他派人给长孙顺德送去了大批上好的丝绸。

而此时的长孙顺德,正在屋里丧气,等着皇上发落。却见门前来了一堆人,纷纷抱着五颜六色的丝绸进门吆喝,说这是皇帝送的赏赐。人都是有底线的,没有底线的那是畜生,更何况,长孙顺德也是读过书的人。等了半天没等来斥责,倒等来了这么多赏赐,等他明白过来,当即脸色暴红,惭愧难当。

这件事本来是要让司法部门大理寺负责督办的,李世民却违反规则,直接私了。如此,大理寺少卿胡演看不过去了。他找到李世民,问:“长孙顺德贪污受贿,罪不容赦,陛下怎么还赐给他东西呢?”

李世民解释,“你认为呢?人都是有人性的,送他丝绸比对他用刑更会让他感到耻辱。如果这样还不觉悟,那他就真的连畜生都不如了。

“下一次,有司直接判他死刑,朕也绝不阻拦!”

后来,后来呢?

很多人都问后来,那我就找找看,看看长孙顺德后来如何了。故事到了这一年的年底,他因参与李孝常谋反案而被贬官在外。有人曾说,长孙顺德是个三脚踹不出一个响屁的人物,我认为不是。至少,贪污受贿算是第一脚,参与谋反是第二脚,第三脚,李世民还没准备踹出去。在功臣画像前,李世民想起往事,想起当年起义时,长孙顺德勤勤恳恳帮助过他,心一软,便派人去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