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李承乾失意动基情 于志宁舍身谏太子(第2/2页)

李承乾是未来的皇上,为了前途,很多人都不敢说话。

故事还是要到李承乾的老师身上,除了一直被记恨的张玄素,一个叫于志宁的先生也被列入了挨揍的名单。

于志宁,也是一个例外。

于志宁,公元588年生,京兆高陵(陕西西安)人。

隋末,于志宁出任山东寇氏县令,后举家迁往正宁县永和镇(甘肃庆阳)。李渊入关时投唐,拜为银青光禄大夫。

于志宁家庭出身非常好,他爷爷是北周的太师,老爸是隋朝的内史,轮到他,又成了唐朝的光禄大夫,家世非常显赫。李世民很看重于志宁,当初带着军队攻打薛仁果,大败西秦之后,他在西秦广纳贤才。纳了半天,愣是没把学界最有名的褚亮给纳进来。因为褚亮当时处境悲凄,被囚禁在牢狱之中,而于志宁同志慧眼识珠,愣是跟褚亮隔着栅栏聊得开心。李世民听于志宁力荐,才把褚亮引入王府。

就这样,于志宁和褚亮都成了文学馆的骨干。

于志宁跟着秦王打天下,功劳不小,可官位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说起来得好好批评李世民,贞观三年(629)的一天,李世民宴请三品和三品以上官员。他左瞧瞧右看看,见于志宁同志未来,认定老于生病了。于是问侍臣道:“这个于志宁怎么没来,病了么?”

侍臣耐心解释,“陛下宴请的是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于志宁是四品啊。”

李世民当时就崩溃了,他一拍脑门儿,懊恼道:“忘了忘了忘了忘了!”

是的,他真的把人家给忘了。饭也没吃好,这天,加封于志宁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给足了名分。于志宁不加官其实错不全在李世民,于志宁自己也有错的地方。错就错在他从来不邀功,有功也不说。

如果李世民这辈子都想不起他来,可能到死也不知道,原来一个本该位居重臣之位的人竟然还在四品上瞎晃荡。

于志宁成了太子左庶子,是喜剧,也是悲剧。

喜剧早就过去,悲剧即将上演。

和这个不靠谱的太子扯上关系是大家都不愿意的,可老于并不担心。于志宁对李承乾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面对李承乾的无数次出轨,他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规劝,虽然没用,但总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李承乾看来,这种效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下定决心要杀了于志宁。他不会知道,李世民为了能教导好他,硬是夺了于志宁的情。

前几天,于志宁家中报丧,说是他的老母亲死了,于志宁惶恐不安,极度悲痛,准备回家守孝。

在中国古代,孝需要守、理应守、必须守,二十七个月,不许多不许少,但凡孝子就守二十七个月的孝,母亲哺乳孩子的时间就这么长。孔子说过,亲人死了,不伤心落泪不孝,守孝时间太长也不行,要有节制。历史上最有名的守孝者是孔子的爱徒子贡,一口气守了六年,很坏规矩。

守孝时一般都要在父母坟墓旁边支起个草架子,断绝一切娱乐和社交活动。

儒者于志宁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因为拼命工作,没能好好照顾母亲,如今她死了,于志宁请求回家,只为守孝。

李世民很犯难,“三年,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于志宁说:“那是一定的。”

李世民说:“守孝固然重要,可大唐如先生者,是教授太子的老师,你走这么长时间,肯定不行。”

于志宁很为难,他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无非就是留下来继续培养那个不懂事的李承乾。李世民夺情有道,经过妥协,答应于志宁可以回家一小段时间,接着再回来就是了。

于志宁很快就回来了,他比以前消瘦,愁白了头发。而太子同志的行为,更让于志宁吃惊不已。

李承乾喜欢造高楼,从附近征来很多百姓为他盖楼,日复一日,没完没了。于志宁上谏,苦谏、巧谏、强谏,各种谏全用上,一律没用。自从称心死后,李承乾的爱继续膨胀,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称心更爱太监,跟宫里头的太监搞到了一起,真可谓无孔不入。

如此高调的人,于志宁有些受不了。

李承乾和他的朋友,突厥人里头的混混大哥,一起将东宫搞得乌烟瘴气。

一怒之下,于老师也把事情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大怒,差点没把李承乾训死,唯唯诺诺的李承乾退下之后,下定决心要报复于志宁。他派出了太子营中的两名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这两位仁兄都是太子同学私自豢养的武士、猛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