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观音婢闺情动秦王 魏玄成奇思谋黑闼

【为你写诗】

春游曲 作者:婢儿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歌,被完整记录在了《全唐诗》中。观音婢,自恋的观音婢。她说,宫里的桃花向着太阳,我在兰香四溢的闺格里动了春情;井边的桃花羡慕我的面色,檐边的嫩柳羡慕我的身材;我自由自在,在大自然中四处飘扬;如果你找天下最美丽的姑娘,请先看看我的模样。

某: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勾引!这是赤裸裸的自恋!

问:自恋又如何?

某:破坏社会和谐!

评:滚蛋!

书归正传,从这首情诗上来看,婢儿对自己的漂亮、端庄、开朗、艳情自信得无以复加。她常常拿一双晶莹的眸子望着欲火烧心的李世民,让李世民心跳加速、思考减速。曾经有人很奇怪,为啥李世民有这么多美女,却单单钟情她呢?答案就在这里。唐朝女子开放,没事儿的时候陪陪丈夫看看世界杯(蹴鞠),打打提壶,扮男装骑马赛跑,三五成群地出去耍流氓,逛个庙会,参加个典礼,都是有的。

婢儿嫁给李世民之后,一直没机会生孩子,直到两年前,他们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当时李世民忙着跟刘武周打仗,工作特别忙,不想学习李元吉同志逃跑的好榜样,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所以,跟李渊同志一样,几乎每次老婆生孩子,他都不在老婆身边。

这是你们李家的传统么?

一点儿都不优秀!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生在承乾殿,所以取名叫李承乾。这小孩儿两岁,是婢儿最喜欢的孩子。让李世民最无奈的,是自己每次离开都是好几个月不回家门。所以,很多时候,在李承乾的眼里,李世民这个人其实就是个长者,只不过他管他叫爸爸而已。李世民回到长安的时候,李承乾又有了两个弟弟。这两个孩子,一个是李世民和杨妃(杨广的女儿)生的李恪,一个是同观音婢生的李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世民也很孝顺。

这是他们李家的传统。

其实李世民还跟一个宫女生了个孩子,不过那孩子早死,又无名无分,没啥可说。从那天开始,英勇无敌风流倜傥的李世民就为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接班人而不停努力着。马克•吐温说过:“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感觉你的时间全他妈浪费在了孩子身上!”是的,李世民也应该是这感觉,但他现在要把任务全都交给孩子他妈。

李世民做事总是很有计划,现在,他正在筹办自己的文学馆,一并归入秦王天策府。

【文学馆】

打下洛阳,收拾摊子,竟然用了两个月!

就算李世民把全洛阳城的人都亲一遍,也用不着两个月时间。他在洛阳,恢复秩序是假,网罗人才是真。从洛阳网罗人才不够,他打算先拿首都下手。

李世民回到长安之后,办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成立文学馆,并张榜招收四方文学之士。在之前对阵刘武周和王世充等人的战斗中,李世民所攻下的城池不计其数,每次参谋军务的时候,他都带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房玄龄。如果饱经沧桑的你是唐军中的一员,把州县攻下来以后,你第一件事想要干什么?

报功、分钱、撮一顿、KTV……

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干,房玄龄不一样。他进了州县,第一件要干的事儿就是收纳那些有才能的贤人,收纳进来,就不惜重金,不吝美言,努力搞好关系,让他们尽全力为李世民工作。李世民是秦王,是皇帝的儿子,对待房玄龄的态度让房玄龄死心塌地地跟定了他。房玄龄是高官,是秦王的朋友,被房玄龄拉拢过来的那些才子都受到了房玄龄最高礼节的款待。其实,这也是李世民的热情款待。

房玄龄本人也是有治国的才能的,那个时候,他一直帮李世民做着运筹帷幄的大事。天策府招纳贤才之后,不知是谁给李渊出的点子(估计是东边的),李世民手下那帮能人全都被安排到了外地工作,让李世民觉得很窝火。房玄龄就对李世民说:“其他人倒没什么,可是这个杜如晦殿下一定要留下,没有他,不能成大事!”李世民不知道这个杜如晦究竟有何等才能,房玄龄就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当初如晦跟我一起跟随您去打仗,如晦运筹帷幄,剖决如流,那些繁杂的事物基本上都是他下的决定。”

原来如此,房谋杜断!

“玄龄,要不是你提醒,我还真失去这么一个人才!”李世民立即招纳杜如晦入府,不惜一切手段让杜如晦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辈子就没人对我们这么好过,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这般情境之下,文学馆的成员愈发壮大,最初阶段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宇、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

他们就是名扬后世的“十八学士”。在这些人中,请记住最后一位,因为他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登上另一个崭新的舞台,为我们呈现一段令人更加感慨的历史。现在,请抛却一切,回到当下,看看李世民是如何对待这些人的吧!

他把这些人分为三组,每组坐镇文学馆一天,每天供应山珍海味。李世民膜拜老爹、处理军务之余,就颠颠儿跑到文学馆来凑热闹。今天谈东周列国,明天谈依法治国,后天就谈各地习俗,平民生死。李世民这人特别能侃,跟这帮文人聊天,经常出现谈到凌晨的情况。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灯泡,没有电脑,吃完饭没啥事儿,最解烦的事情无非就是坐一起聊天。可是,聊天聊到夜里九点就已经算很晚了。李世民这一去,人家就从下午六点谈到凌晨一两点。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学馆的人每三天才上一次班,对谈到深夜没啥感觉,乐此不疲。可是李世民不一样,有时候李世民第二天需要上朝,两点谈完,四点多就得爬起来往老爹的朝堂跑。

这就是李世民的文学馆,他很认真地对待。

吃得好,待遇好,地位高,在当时士人眼里,凡是能进入文学馆工作,都被称作是“登瀛洲”。 瀛洲,神山,仙境。这毫不夸张,文学馆成员,比什么刺史,什么州牧可神气多了。

一时间,大家伙儿对进入秦王文学馆工作趋之若鹜(不用告诉我用错词了),以排队抢面试的热情投入到了追随秦王李世民的队伍当中。这一幕,让一个人看得心惊肉跳的。不必多说,这个人肯定就是稍逊风骚的太子李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