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送红军(第4/12页)

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业。最初的兵工厂仅是在一间屋子里简单地修理枪支。后来终于有了几台旧机床,那是许多共产党人历尽千难万险甚至是付出了生命才弄进苏区的。这些旧机床被连接在红军打漳州时缴获的那台发电机上,居然可以转动。有关部门在可能的范围内广泛征召铜铁锡匠和烧焊工,大城市中的地下党也专门送来了真正的技术工人,红军还从国民党俘虏中鉴别出懂得军工知识的官兵,同时迅速在红军部队中培养政治可靠又懂技术的人才。所有这些人集合在一起,从利用废弹壳造出不保证全能打响的步枪子弹开始,直到造出雷管、炸药,修理好前线缴获来的机枪和迫击炮,甚至制造出了几发迫击炮弹。苏区兵工厂最重要的任务是制造手榴弹,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到处收集废铜烂铁用以浇铸手榴弹弹体,因为在红军所擅长的近战中手榴弹用途最大。

在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夕,李德匆忙的身影在苏区内到处可见,他来回地视察通讯厂、被服厂、织布厂。为了配合他的工作,红军总部一局汇总了有关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准备的各项资料:枪支三万三千二百四十四支(挺)、子弹一百七十三万二千一百三十发、迫击炮三十八门、炮弹两千四百七十三发、冬衣八万三千件、盐巴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二斤、各类药品一百七十七担。红军还筹集了够所有官兵食用十天的粮食,以及至少可以维持两个月消耗的通讯材料。其中粮食是向民间征集的。中央发布了《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的决定》——苏区内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数万红军官兵每天都要吃饭,再度大量筹粮必会加大苏区百姓交纳公粮的份额,于是便“借”,只是“借”的数字格外巨大。七月正是稻谷收获的时节,百姓并不知道红军即将离开苏区,他们把粮食一担担地挑进了红军的粮库。

中华苏维埃有个国家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一九三二年,中央政府认为随着红军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多,在瑞金存放如此大量的财宝不安全,遂在位于石城地区的烂泥坑建立了秘密金库。这真是一大批财宝:从攻打县城和乡镇的战斗中缴获、没收的大量金条、金锭、银元、元宝、珠宝、金银首饰以及钻翠工艺品,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纸币,苏区铸造的银元,甚至还有在金店作坊里才能看见的金扣子、金发卡等装饰品。这些财宝被苏维埃政府雇来的一百多名民工搬运到陡峭的山上,所有的民工都不知道沉重的担子里装的是什么。财宝搬运完毕后,毛泽民和两个红军战士封闭了山洞。除了他们三个人和极少数苏区高级领导人之外,再也没人知道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金库在什么地方。

一九三四年,国民党军逐渐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带压缩,首先逼近的便是石城地区。毛泽民找到毛泽东,说他准备把金库搬到兴国附近去。毛泽东对毛泽民说:“还是分散给各部队保管吧。”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是:搬到哪里都不安全了。于是,毛泽民重新开启了金库,再次雇民工把财宝往山下搬。这些财宝在大规模军事转移前被分给了各军团,各军团又把部分金锭、金条、银元以及钞票一一分给了红军官兵。

无法想象数万红军分到这些国家财宝时的情景,队伍中的欢愉和欣喜定是十分壮观。红军中绝大多数官兵从来没有手握沉甸甸银元的经历,他们小心地把这些令他们惊喜不已的东西揣在腰间,誓死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后来的长征途中,这些财宝竟对红军官兵的生死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军用它们向遇到的百姓购买食物和用品;而一旦他们受伤无法跟随部队行军被留下来时,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活下去。

军事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准备是大规模“扩红”。

于都距离瑞金九十公里。一九三四年夏天,“扩红”突击队队长刘英来到于都,她的任务是三个月内动员两千两百名青年农民参军。但是这个有着丰富政治鼓动经验的女红军努力了半个月,才说服了大约五十名青年农民参军。正当刘英一筹莫展的时候,县苏维埃干部请她去审问“破坏扩大红军的反革命分子”。刘英和突击队副队长张振芳在县苏维埃主席的带领下还没走到审问地点,就听见远远地传来一声痛苦的惨叫。到了那里,才看见审问者手里的棍棒正打向被审问者的胸口。这是几个衣衫褴褛的农民,他们被认为“散布过不利于扩大红军的言论”。具体地说,就是他们不停地对红军干部诉说日子艰难不能没人干活。少女时代就参加了革命的刘英目睹过许多残酷的场面,包括她那同样是共产党员的新婚丈夫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但她还是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十分惊骇。她忍不住冲上去企图阻止,但是被张振芳拦住了,张振芳悄声提醒她小心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当时,矛头直指毛泽东的政治运动在苏区如火如荼,副队长的提醒显然是善意而且及时的。审问在刘英的惊骇中继续进行。突然,一个红军战士骑马飞奔而来,他交给了刘英一封信,写信者是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信的内容是指示在“扩红”工作中“不能乱来”。刘英立即把张闻天的信向审问者朗读了,于是,那几个颤抖不止的农民当即被释放了。那一天,刘英对这封信连同写信者充满了感激,这也许是她在万里长征结束之后成为张闻天妻子的原因之一。

苏区开展的“扩红”运动十分猛烈,因为自广昌战役以来,红军由于伤亡巨大而出现了严重的兵员短缺。没人能够预料未来的军事形势将往哪个方向发展,而红军队伍的人数是这支红色武装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博古在党的会议上指出:“现在红军的数量还是不够的,非常不够的。要准备与帝国主义直接作战,一百万以至几百万红军的创立是目前紧急的任务。”然后,博古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指示,要求“全党全军甚至共和国全民,最大限度地扩大和巩固主力红军……动员一切力量、一切资源,发扬党和群众的积极性到最高限度来扩大和巩固红军,将一切其他任务围绕在这个任务的周围”——当时,整个中央苏区总人口大约为三百万,不知博古创立“一百万以至几百万红军”的设想从何而来?如果博古是针对全国所有的苏区提出的这一宏伟蓝图,那么,在短时间内把红军的数量扩大到“一百万以至几百万”也是不现实的。纵观中国红军的历史,即使在鼎盛时期,全国苏区内的红军作战部队加在一起,总兵力也从来没有超过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