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官复原职的第一把火(第2/2页)

“多谢公公。”唐毅又掏出了一张银票,一共两千两银子,该死的太监才心满意足地告辞去了。

唐毅把黄锦的书信打开,内容和小太监说的大同小异,只是详细了许多。无非是嘉靖还没有拿定主意,尤其是泉州开海,固然受益不少,可是闹出的风波也不小,要是倭寇再攻击南京一次,不用别的,嘉靖直接就能砍了唐毅的脑袋。

“唉,既想吃又怕烫,真是一个难伺候的主儿!”唐毅揉着太阳穴,思索了好一会儿,从桌子里掏出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了面前。

封面上赫然写着:“东南建设纲要”几个朱红的大字。

这是一份在蹲黑牢的时候,就想好的一个方略,只是牵连太大,推动起来难度不小,可是如今胡宗宪当了东南总督,朝廷上关于东南战略的争论也消失了,可谓是上下一心,加上海商大姓覆灭,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可供挥洒,要是不大干一把,唐毅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十天之后,以东南总督府的名义,明发一篇文章,斗大的标题:要想富,先修路。

作者不用问,就是咱们的唐大状元。

文章之中,唐毅全面阐述了他的大建设,大发展的思路。

针对大修道路,唐毅首先指出大明朝征收实物税收,什么稻、麦、绢、帛,种类繁多,数额巨大。

每到征税的时候,就要长途运输,路上损耗严重,小吏更是趁机盘剥百姓,往往百姓要付出两倍甚至三倍的负担,压得人抬不起头。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得明白,只是对于如何解决大家莫衷一是,日后张居正接任首辅,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只是惹来了巨大的争议,难免人亡政息的下场。

到了唐毅这里,他没有直接去针对法令说三道四,而是拿出了另一条全新的思路,也就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

火耗巨大除了官吏贪墨,还有客观原因就是道路确实崎岖不平,运输的时间太长,中途遇到了雨水,粮食就会发霉变质,以至于无法完成纳税的任务。

如果大力修建道路,增加牛马船只,提升运力,很多路途中的损耗就降低了,百姓肩上的担子自然轻了。

而且道路通畅之后,各地互通有无,原本烂在地里的粮食,山里没人要的干果,卖不出去的兽皮野味,全都有了销路,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通篇文章,带着浓重的唐氏风格,务实独到,不但不侵犯各方的利益,还给大家伙送来了一张天大的馅饼,唯一的问题就是修路的钱要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