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弃子(第2/2页)

除了他们之外,漕运总督赵贞吉,盐道总督刘焘,两个徐阶的心腹也私下里给徐阶送信,其中不乏责怪之意。

赵贞吉去过东南办差,刘焘在东南作战多年,都熟悉俞大猷的为人,抓谁也不能抓他啊?

就在东南官员集体上书之后,九边的众将也动了起来。

蓟辽总督江东,三边总督王崇古,大同总兵马芳,宣府总兵杨安,蓟镇总兵戚继光,昌平总兵祖洵……又是好几十人,他们都认为随意抓捕俞大猷,人心惶惶,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被人抓走,军无战心,将无斗志,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压力,内阁一下子就坐到了火山口上。

徐阶脑仁都快炸开了,他对于局面洞若观火。

要说唐毅的势力真的大到了这种程度,东南听他的,九边也听他的,都跟着一起起哄?徐阶不信,其中固然有一些是唐毅的亲信,他们挑头,但是能号召这么多追随者,绝对不是唐毅一个人能做到的。

实际上,从上书之人的身份就看得出来,这场危机的本质。

参与上书的分成三类,第一是以谭纶、唐慎、王忬、王崇古等人为代表的六部和督抚,这些人是大明朝廷真正做事的一群人;第二类是汤克宽、卢镗、戚继光、马芳等带兵武将,他们和俞大猷都有袍泽之情,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至于第三类,就是魏国公徐鹏举等人代表的勋贵集团。

长久以来,明廷重文抑武,勋贵的势力被压制到了极限,他们除了能世袭罔替之外,别的都要听从文官的安排。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们借着俞大猷的事情,跳出来施压,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了,在这场大戏当中,勋贵只是配角。

真正对决的还是文官内部,以六部督抚代表的实干派,和以科道言官代表的嘴炮派。

长久以来,言官因为拥有风闻言事的权力,位卑权重,上至天子,下至普通官吏,都在他们的弹劾范围之内,有些固然是罪有应得,但是更多的却是互相倾轧,争权夺利。

六部九卿,督抚州县,作为官场上真正做事的一群人,长时间受到言官的无端指责,横挑鼻子竖挑眼,做与不做,都是错。

尤其是徐阶取代严嵩之后,更加袒护言官,而且利用言官作为清洗对手的工具,使得这群疯狗有恃无恐,胆子更加大了。

有他们没日没夜,鸡蛋里挑骨头,谁不是惶恐忧心,无暇做事。

这一次韩丘私刑拷打俞大猷,引起了普遍的担忧,要是再不约束言官,俞大猷能被抓,下一步就是地方督抚,谁也别想安心做官。

都说民不聊生,发展下去,恐怕是官不聊生。

今天不替俞大猷说话,明天轮到了自己,就没人替你说话了。

这是在东南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以阳明学会为核心的心学势力更是在背后推波助澜。曾经那些对徐阶抱以厚望的心学弟子,在徐阶上台一年多之后,越发失望。

首先徐阶没有任何拨乱反正的举动,严党虽然倒了,天子修玄,官场贪墨,百姓困苦,没有什么改变。

严嵩贪赃枉法,而徐阶醉心权术,他把官场视作棋局,安插自己的亲信,互信牵制,最终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听从他的安排,跟随他的指挥棒转动,种种作为,和他“三还”誓言大相径庭。

心学内部越发不满,甚至有人喊出斗倒严嵩,徐阶已经完成了使命,该把权力让出来的口号。

“风雨飘摇,人心不稳啊!”

徐阶哀叹一声,让人把李春芳叫了进来。

“师相,有何吩咐?”李春芳恭恭敬敬站着,徐阶心中哀叹,多听话的学生,偏偏就没有本事,要不然……唉!

徐阶迟疑了好一会,李春芳一动不动就这么等着。

“子实啊,你去都察院告诉王廷一声,老夫将韩丘交给刑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