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通往仙境之路(第2/2页)

这就是契虚游稚川的故事。

一路如此艰辛:先从太白山来到商山,又从商山来到蓝田玉山,入山后走了八十多里,进一山洞,穿行了几十里后,来到一扇门前,过门后又走了一百多里,来到一座山下,攀至峰顶后,又走了一百多里,随后再次穿越一个山洞,又走了一百多里的水中石路,再次来到一座山下,顺着山顶投下的绳子而上,又用了半天多的时间,这才来到稚川。看来这寻仙之旅真不是那么容易。唐朝时,艰难的通往仙境之路并不仅这一条。《广异记》中有一个相近的记载:

说的是,长安市面上有一位从终南山来的老人姓王,以卖草药为生,人称“王老”。据说,长安居民好几代人都见到过他,由此可知其年岁已经很高了。当时,有位在税收部门工作的小吏李司仓,爱慕仙道,认为王老有可能是位得道之士,所以非常敬重他。王老每次来长安卖草药,遇到天气不好,往往也都寄居在李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这一天,李司仓终于向王老提出学道的要求。后者见李司仓诚挚恳请,答应带他入终南山学道。李司仓大喜,立即告别妻儿,带了几个仆人,随王老出了长安,进入峰峦叠翠的茫茫终南山。在王老的带领下,他们最后在一座山峰下停住。附近有一农舍,有山民远远地冲王老挥手,及近前,问购买仙境所养的牛的事怎么样了。王老跟他交谈。随后,那山民高兴地离去。王老转过身来,指着山底的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对李司仓说,可攀爬此树上去。于是众人开始爬树。不知爬了多长时间,总算爬到树的尽头,此时已在云雾间,再往下张望,已看不到山底。王老又指着垂于树间的数条青藤说,可攀爬此藤上去。众人仰望那青藤,仿佛是从天上垂下的,顺藤而上,又花费了很长时间,来到一处山腰。这时候,王老建议李司仓遣散跟着的仆人。李司仓言听计从。但这些仆人很郁闷,心里想:好不容易攀树爬藤来到这里,一个神仙也没见到,倒要自己顺着藤树再下去,这叫什么事呢?要是不叫跟着,可以早说啊!只说李司仓与王老又往上攀爬了很久,才来到峰顶。这里地势平坦,药草遍植,清泉流淌,景象秀异,生活着一些道士,王老跟他们似乎很熟,打过招呼后,将李司仓送进一个大房子。这里面还住着几十个人,有老有少,都是凡人的样子,大约都是来学道的吧。直到几天后,在大家的企盼中,天边出现一朵五色祥云,巨大的云影渐渐覆盖了峰顶。学员们都很兴奋,互相击掌祝贺。此时再望,云朵里飞出三只白鹤,有道士大声喊:真人到!随后,一位须发皆白、松形鹤骨的道人自云中而来,冉冉降落在峰顶。王老带领李司仓等人拜倒,真人矜持地点点头,随后一一接见学员,到李司仓这儿,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真人:“为啥来我这儿?”

李司仓:“我是来学道的。”

真人:“你想学道?”

李司仓:“是啊,我是王老介绍来的。”

真人:“你还是回家吧。”

李司仓:“为嘛?”

真人:“我看你的面相,有官禄之命。等你官禄之命到头了,再来不迟啊。”随后叫王老送他回去。

王老一耸肩膀,表示也没办法。

李司仓:“可是……”

王老:“对了,山下有人要两头牛,就是你我来时遇见的那个山民,你顺便把牛带给他。”

李司仓:“我去哪儿搞牛?”

王老:“这里有卖的。”

李司仓:“仙境中还有卖牲口的?”

王老:“那当然。”

李司仓:“牛……”

李司仓真的就买到了两头牛,也许是王老出的钱,总之他带着两头牛又攀藤附树,按照原路爬了下去。至于那牛是怎么爬的,我们不太清楚。来到山脚下后,按王老吩咐,李司仓把牛送给了那个山民。当他再回头时,发现身后通往仙境的山路以及那藤那树,都消失不见了。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契虚的故事。

从稚川回来后,契虚继续归隐太白山。唐德宗贞元年间,契虚转移到华山修行。在唐朝,华山、终南山和太白山,为关中地区道家三大隐居地。在华山,和契虚一起隐居的还有一个叫司马郊的人,此人是个自然主义者,视山川为帷幄,以禽兽为伴侣,每日食山鸟衔来的野果。而此时的契虚已完全不进食了,每如呼风饮露,完全进入了成仙前的辟谷状态。辟谷分为“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在这里,契虚所采取的是“服气辟谷”。总之,他越来越具有仙人范儿了。后来,司马郊去世了,百鸟聚其庭院而悲鸣,契虚也很难过。唐朝远山,空谷幽兰,如此生活,夫复何求?但对契虚来说,还有一桩心愿没完成,那就是:成为稚川永久的居民。司马郊死后,契虚继续在华山隐居修行。

当时,有叫郑绅与沈聿的,自长安来,至华山,逢大雨,二人投宿于契虚的茅屋。由于契虚不再吃五谷杂食,所以当郑绅与沈聿到来后,契虚没有食物给他们吃。郑、沈二人则奇怪于契虚既不吃饭,却神采丰奕,于是追问。契虚未再隐瞒,把自己辟谷以及之前的稚川行和盘托出。二人大异。郑绅更是好奇,既兴奋又惊讶,后来,他们办完事,返回长安时,郑绅单独去华山脚下契虚所住的草庐拜访,但草庐已空。郑绅颇为感慨,在他看来,契虚已成仙得道,去稚川定居了。我们也这样认为:契虚,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