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疯狂的石头

唐朝中期,在一次战斗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发生:

唐沧景节度李同捷叛,王智兴帅徐泗兵讨于棣州。时同捷遣一能言者,披短褐,坐于城上战棚骂智兴,军吏耻之,智兴蒙衣掩耳,不忍闻。有一卒曰:“此可用抛石击去其首。”智兴喜曰:“若中,赏汝千万金!”乃具抛发一石,正中其首,随石迸落。军中欢叫,城上飞动。 (《独异志》)

正如我们所知,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的中唐时期。作为地方军政首脑,一些地区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对抗朝廷,成为时局最显著的标志。本故事中的李同捷之变,即发生在这一时期。李同捷是横海节度使李全略之子,全略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死去,李同捷跟那个时代的地方大员之子一样,越过朝廷,擅自接班,自己任命自己为节度使。但朝廷一直未承认。到了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朝廷为消除此患,欲调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伺机收拾。李同捷拒绝。入夏后,朝廷有所行动,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为主帅,领军三万,攻击李同捷。大和二年春(公元828年),王智兴率军攻至棣州(今山东惠民)。本条所载之事正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王智兴是当时第一流名将,此次进攻叛军,是他主动向朝廷提出的,朝廷很愉快地批准,因为在当时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棣州合战中,双方拼得甚是激烈,城上飞箭如雨,雷石如雹,城下士兵衔刀而进,攀爬云梯,向城楼冲击。交战中,棣州有三座城门被攻城士兵焚毁。李同捷见此城难保,乃出一计,叫一能言者,坐于城头的战棚中,对着城下的王智兴大骂,具体骂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按照记载:“军吏耻之,智兴蒙衣掩耳不忍闻。”由此可见,所骂之语当是令人极为恼怒的。面对辱骂,一时又没什么办法,正在王智兴郁闷时,身边有名士兵给他出了个主意:“何不用抛石车把城头上那个家伙干掉?”

“抛石车?”王智兴大喜,说,“若击中,我必有重赏!”

随后,一辆抛石车被运到城下。抛石车,古代攻城时最常用的武器。唐朝时,抛石车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抛石车,需要上百人操作,每次抛出的石块多且重,目标是城头上的士兵;小型的,大约十几人操作,一般攻击目标比较明确,多为城上敌军首领。在本故事中,被推来的抛石车当为小型的。在士兵的操作下,一块石头猛然抛出,飞向城楼,那个正在谩骂的敌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已被击中,掉下城楼。王智兴的士兵欢呼雀跃,攻城更急,遂下此城。

但李同捷跑了。或者说,他当时根本就没在棣州城里。进军之初,王智兴命令士兵自行携带五个月的粮食,意欲在秋天到来之前结束战斗。但没想到战事进行得颇为艰难。后来,朝廷又陆续派出人马,这些大军会集于山东平阴,兵力迫近六万,随后平叛工作才得以深入。转年春,李同捷的老巢沧州失陷,同捷投降。李投降后,被朝廷派来的官员押赴长安。路途中,官员担心犯人被劫,又欲保头功,遂将李秘密处决。

在平息李同捷的叛乱中,王智兴功勋显赫,尤其在前期,向朝廷自请率军平叛,坚定了长安方面的决心。在此之前,他还参与了平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不过,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这样一个平叛功臣,到了晚年时,也不再听从来自长安的命令了。事实上,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他有过一次妄自行动了。当时,朝廷以其勇于作战,命他带徐州兵去平息幽州之乱,当时他的职位是武宁军节度副使。这时的武宁军节度使是宪宗时的宰相崔群,崔群向朝廷密报王有尾大不掉的危险,被王智兴得知,奔回徐州,将崔群驱逐,并斩杀多人。长安方面没办法,而且在当时,于武功方面,也确实没人能降伏智兴,所以最后被迫授其武宁军节度使的官职。

在棣州,一块石头砸向城头;而整个大唐王朝,在那个时期的场景是:无数石头疯狂地砸向长安。长安,在割据的军人眼里只是个纸架子,听其命令,是给面子;不听,又奈我何?于是,可以做这样的设想:若太宗世民皇帝穿越时空,来到中唐,各地那些骄纵的家伙们还敢如此蛮横么?有时候,或者说更多时候,王朝的魅力其实就是君王个人的魅力,王朝的威严就是君王个人的威严。

上面记述的故事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二年。其实,早在四年前的唐穆宗长庆三年,就有人奇异地发现有一股军队行进在前去平叛的途中了。怎可能?!难道他们行进在时光隧道里吗?但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告诉我们,确实有人发现了那支奇异的军队,按照作者的判断,那支军队有可能是阴兵:“阴北把关,南御并山滨济,空阔百里,无人居。地势险厄,用兵者,先据此为胜。迄今天阴日暮,鬼怪往往而出。长庆三年春,平卢节度使薛苹遣衙门将刘惟清使于东平,途出於此。时日已落,忽於野次,遥见幕幄营伍,旌旗人马甚众,烟火极远……”说的是该年平卢节度使薛苹派部将刘惟清去山东东平公干,当他进入平阴地界时,意外地看到前方荒野中行进着一队大军。刘惟清以多年的军中经验进行推算,这队人马大约有五六万人。在当时,各地藩镇虽然强势,但一个地方的总兵力也不会达到这个数字。他很奇怪,正欲看个究竟,恍惚中感到一个身着丧服的人来抢刘惟清的马。他全力与那人搏斗,后来那人消失不见,荒野中的五六万大军也奇异地没了踪迹。四年后,李同捷发动叛乱,朝廷组织各路兵马去平叛。令人惊悚的是,汇集在一起的大军五六万人,正是经平阴深入李同捷的地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