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4/11页)

齐军不管白天夜晚,轮翻向杨播发起一波又一波进攻,一直打了三天两夜。杨播军队箭尽粮绝,齐军丝毫没有退意,越围人越多。河水迅急,波翻浪涌,拓跋宏只能站在北岸干着急,没办法。

如果坚持不下去,你就死定了。杨播有信念,一定要坚持下去。又是一天晨曦,春水渐渐消退,金亮亮的阳光照在河面,给万千战船渡上一层红光。魏军刚刚击退齐兵蛮牛般又一次冲锋,双方处于短暂宁静的间歇,战士们争着喘一口气。

突然,南岸三百魏骑从圆阵中冲出,跃入淮河,趟水抢占齐军河中战舰。浑身鲜血的杨播手持长刀登上船头,冲四周齐兵大吼道:“我今欲渡,能战者来!”齐国水军被杨播气势震慑,竟无一船上前,魏军趁机涉水过河退走。拓跋宏没有抛弃这支军队,一夜未眠,静静呆在淮河北岸等待。过了河便是魏骑的天下,拓跋宏紧紧握住杨播的手:“谢谢你,把朕的士兵带出来。”

这场战役,崔慧景最逍遥,他和张欣泰站在楼船最高层悠哉悠哉地渡过战争中最激烈的时刻。崔慧景所部齐军兵围邵阳洲,魏军大部队撤走,洲上仍有一万多人的队伍。魏将拓跋衍致信萧慧景,求战马五百匹,借道返归。

崔慧景一阵冷笑,借马回家想得美,下令将敌军包围,休得放走一人。张欣泰摆手道:“马不能借,人可以走。”崔慧景一脸疑惑:“为何?”张欣泰轻松道:“归师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轻视。打败这些残兵败将,不足以显示武功,一旦不胜,白白丧失前面的功劳。不如让他们赶快滚蛋。”

萧慧景同意,萧坦之生气了,心想我浴血奋战,你们两个坐收战功,不行,回去打小报告。回京之后,萧坦之在齐明帝萧鸾耳边嘀咕:“邵阳洲有死贼万人,慧景、欣泰纵而不取。”萧鸾半晌无语,既然放跑敌人,那么我没理由赏你们。

激战贤首山

魏军四路南征,钟离打败仗,向襄阳方向进兵的薛真度、卢渊、李佐等将领互不配合,各打各的,也遭到失败。义阳一路更惨,贤首山之战,二十万大军败于一人之手,为萧衍唱响一首军歌。

贤首山,险而峻。乘岘凭,临胡阵。骋奇谋奋卒徒。断白马,塞飞狐。殪日逐,歼骨都。刃谷蠡,馘林胡。草既润,原亦涂。轮无反,幕有乌。扫残孽,震戎逋。扬凯奏,展欢酺。咏《杕杜》,旋京吴。

这是梁朝一首雄浑壮气的战歌,歌曲的作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沈约。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在崇尚婉约风流的南朝,沈约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南唐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腰便是指沈约。

沈约,江东门阀,吴姓大族,祖父沈林子,刘裕时代的北伐名将。作为竟陵八友之一,政治上的沈约是个投机客。文章写得好、诗做得好,未必是真丈夫。《贤首山》军歌便是讨好梁朝皇帝萧衍之作,贤首山之战是萧衍赖以成名之仗。

贤首山位于义阳城南,即今河南信阳西南,临义阳三关。义阳处大别山隘口,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城市。

魏将刘昶、王肃率大军进攻义阳,号称二十万。刘昶、王肃均为南朝降将,北魏有重用南方降人的传统,和北方骑兵不习水战、不了解南方地形有很大关系。孝文帝汉化,更是将南方人倚为重臣。

魏军仰仗兵力众多,挖堑立栅三重,日夜爬城进攻,摆出一副不取义阳誓不罢休的架子。负责救援义阳的南齐将领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王广之年已七旬,正儿八经的老帅。他参与萧鸾夺位的阴谋,为萧鸾所倚重。毕竟年纪大了,义阳一旦有失,则武昌震动。萧鸾给王广之配了副手,黄门侍郎萧衍。萧鸾篡位,萧衍屡出奇谋,立有大功,成为新皇帝亲信。

齐军走到离义阳百里之处,久经战阵的王广之不敢前进。萧衍提议道:“义阳西南有贤首山,占据贤首山,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发兵突袭,必定大获全胜。”众将不敢冒险,谁也不去。王广之见萧衍态度坚决,赞许道:“我老了,该你们年轻人建功立业,手下精兵任你挑选。”

萧衍连夜带领精甲部队,人衔枚,马束口,偷偷潜上贤首山,将战旗遍插山头。拂晓时分,萧衍登上山头,俯视魏营。魏军大营波浪相仿,连绵数里。魏军主将刘昶望见贤首山旗帜,大惊失色,不清楚齐人来了多少人马,提兵十万列阵淮水之北。

义阳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漫山遍野的本方旗帜,以为大军到来,士气振奋,争先恐后杀出城来,顺风放火,焚烧魏军栅栏,攻入魏营。萧衍见时机已到,下令冲锋,亲自擂鼓吹角,摇旗助威。齐军由贤首山冲杀而下,敢死队手持短刀,在长戟兵护卫下猛冲敌阵。

孙子讲:“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已成,怯懦的人会变成勇士。战场之上烟焰冲天,齐兵居高临下,内外夹攻,形势有利于齐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斩杀敌兵数以千计。魏军大败,流血染红原野,王肃、刘昶单骑遁逃。

齐军在魏军丢失的物件中搜得魏国皇帝拓跋宏给王肃的一封信,上面写道:“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擒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此时的拓跋宏正在指挥钟离战役,此信真伪未必可知。萧衍从此名动大江南北却是事实,英雄兴于楚汉之地。

笛声满汉中

四路南征,三路惨败,唯有汉中一路得胜而返。胜利的主角非主将刘藻,而是副将拓跋英。汉中之战一年后,拓跋英改姓元。从此,元英的名字留在南北战争的史册。

拓跋英,皇族子弟,景穆太子拓跋晃一系,他的父亲便是跪在洛阳霖雨中,首赞迁都之议的南安王拓跋祯。拓跋英聪明有才,弓马娴熟。像他这种皇族难得人才自然安排在最前线。拓跋英任武川镇都大将、平北将军。随着北魏军事战略由北向南转移,拓跋英调到南方,任仇池镇都大将、安南将军。

仇池即今陇南地区,昔日的镇所大致在甘肃西和县一带。三国蜀相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便从此路经过。拓跋英主动请缨,担任汉中讨伐军副将,率军队由武都西进,第一个攻入齐境。

汉中地区南北朝时属梁州,齐国梁州刺史是萧衍的大哥萧懿。永明末年叔侄争位,萧懿与萧衍一同背叛竟陵王萧子良,深得萧鸾器重,委任为封疆大吏。得到魏军进军的消息,萧懿派出两万军队据险守关,抗击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