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史之狱(第2/5页)

他们指的宜都王是鲜卑贵族穆寿,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孙子。太子监国后,穆寿与崔浩共同辅佐太子理政,拓跋焘希望两人相互制约、互相平衡。

穆寿前年死了,崔浩独掌大权,汉人偏向汉人,任命汉官多一点在所难免。北魏官员不发工资,州郡县一把手自然成为抢手货。拓跋焘以为拓跋贵族仇恨崔浩是与汉人争夺地方官员名额所致,令他深感意外的是,此次指责崔浩的人中竟然有许多汉官。难道在穆寿死后期间,崔浩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任人唯亲?

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什么呢?第一,崔浩不忠诚;第二不谦恭;第三不正直;第四不廉洁。

如果这种不忠、不恭、不直、不廉的官员不加惩处,天下人会怎么看我?拓跋鲜卑人会怎么看我?崔浩,你太让我失望了!拓跋焘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喝道:“太子呢!太子在哪里!”

贰 景穆太子

拓跋焘有十一个儿子,长大成人活下来的只有四个。拓跋焘雄武一生,后嗣不尽如人意,唯有长子拓跋晃总算有点出息,“明慧强识,过目不忘,好读经史,皆通大义。”聪明、记忆力好,理解力也可以。五岁立为皇太子,十七岁监国。

太子监国。太子是总理,崔浩只是副总理。朝廷大事的最终决策权握在太子手里。太子在国史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有人说,太子拓跋晃是鲜卑贵族反对崔浩的背后黑手,起因于灭佛事件,因为太子是佛教徒,事实是这样吗?

拓跋晃有一个大大的缺点,为人懦弱。拓跋焘出于历练太子的考虑,远征柔然带着太子。战争中拓跋晃表现出来的能力深得拓跋焘赞许,但懦弱的性格注定了他令人惋惜哀伤的命运。

拓跋焘远征,国内大事均由太子处置。监国的权力中心包括四个大臣,穆寿、崔浩、古弼、张黎,真正说了算的是穆寿和崔浩。拓跋焘最信任崔浩,穆寿总是以鲜卑贵族、红色子弟身份凌驾于崔浩之上。不管怎么说,穆寿活着的时候,尚能压制崔浩,他一死,崔浩专制朝权。

鲜卑贵族状告崔浩任人唯亲有根据,崔浩曾经一次任命几十名士人担任各地郡守。北魏选拔干部不搞科举,基本沿袭两汉的接班、聘任和荐举制。崔浩通过荐举制直接把几十个人推上地方领导岗位。

录用官员需要考核,何况是各地方的一把手呢?太子拓跋晃对此表示异议:“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作为州郡官入选的,他们担任副职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一直没得到过朝廷的报答,应该首先补充他们做郡县守令,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副手。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当。”

拓跋晃说得很对,你推荐一批人,哦,上任就干一把手,先前征聘的人才怎么办?他们做副手很长时间了,应该让有经验的人才做正职,后来的人干副职。

崔浩傲慢地拒绝太子提出的正确折中意见。经过再三争辩,拓跋晃最终满足了崔浩,几十人同时被任命。东宫官员高允叹息说:“崔公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为了满足未必存在的私心而同长官对抗争胜,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崔浩为什么非要用这些人呢?难道真像政敌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是亲朋好友,或者行贿送礼?亲戚里面必然有。高门士族之间彼此联姻,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与清河崔氏有婚姻关系。崔浩为官不清廉,受贿不可避免。这些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崔浩要效仿魏晋,建立一个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制度。表现在官员选拔上,就是九品中正制。因此,崔浩推荐的人都是高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巨大变革的时期,入侵、战争、各种势力的角争使土地丧失所有权。每个人的利益处在重新再分配的重要关口,人们反复争夺,不惜发动战争,从八王之乱到北魏建国一刻都没有停息。社会需要秩序,国家需要安定,首先要做到让拥有财富的每一名成员感到满足。

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出身姓氏等级,严格搞起门阀制度。他渴望以门阀社会来确保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上等人就是上等人,下等人就是下等人;有钱就有钱,没钱就没钱,别奢望。门阀制度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

外甥卢玄劝过他:“别这么搞,创立制度进行改革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您想想,赞成这项措施的能有几个人?三思后行吧!”

崔浩没有听,他这个人才华横溢,具有与生俱来的贵族性格,傲慢,专横,固执,做作。崔浩不仅走到鲜卑贵族的对立面,由于过于固执、不善于调和各方面矛盾,在汉人中间也引起分裂,失去庶族地主,甚至代北豪门的支持,把鲜卑贵族、代北豪强和庶族小姓得罪个遍。

以门第论英雄,固然可以得到中原高门士族的拥护。对于鲜卑贵族、各族部落首领、汉人代北豪强、庶族地主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贵种事件充分暴露出崔浩这种可笑的固执。

贵种事件的主角叫王慧龙,出自太原王氏,王愉的孙子。太原王氏是中原大姓,八王之乱时渡江,在江南亦是望族。桓楚时代,王家支持桓玄,刘裕上台之后,将王愉一家满门诛杀,年仅十四岁的王慧龙被沙门僧彬藏匿,逃到江北投靠北魏。由于孤身一人,没有人证,所以魏书说他自称太原王氏。

崔浩一见面认准真身,因为太原王氏有一个特征,世代出酒糟鼻,有名的齄王世家。王慧龙鼻子长得特别大,仅凭此一点,崔浩把女儿下嫁,逢人便赞美说:“真是贵种啊。”

鲜卑人听了极为不满,天下是鲜卑人流血流汗打下来的,你们是贵种,我们呢?长孙嵩特意告了一刁状,拓跋焘把崔浩召来大骂一顿,强迫免冠谢罪才算了事。后来,江南又来一号人物,一个叫鲁轨的贵族指名说王慧龙是王愉家的沙门僧彬和主母私通所生,又是一个疑案。到底鲁轨说的是实情,还是鲜卑贵族们唆使的呢?从酒糟鼻来看,王慧龙应该是王氏的后代,但魏国人相信鲁轨的话。崔浩出丑了,把女儿嫁给和尚的私生子。

嫁女是私事,人们可以不管不问。荐才是公事,是国之大事,关系到无数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各种势力的均衡。

拓跋焘对太子大加申斥,暴跳如雷,像猛虎一般咆哮怒吼,吓得太子体若筛糠。也难怪,拓跋焘恨铁不成钢,姑不论崔浩是对是错,官员任免的最终决策权在太子,并不在崔浩,怎么能大权旁落?臣下说什么是什么吗?你身为太子,有没有主见,有主见为什么不坚持,这样的国君岂不为臣下所摆布?何况崔浩任命官员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已经怨声载道,威胁到国家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