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第2/2页)

不管给你都护还是刺史或者将军职务,反正这都是可以世袭的。你也不用向朝廷纳税,不用服役,只要你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就行,不要造反、抢劫边境,什么事情都没有。

这种政策无疑是最省事省力的,但实际也最没有控制力的。中原朝廷是完全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哪怕他们内乱,部落叛乱,或者有人篡夺首领之位等等,没关系,你们打你们的,朝廷只是看着。等你们打完了,谁赢了,就派个人过去,给这赢的人授官册封。

这种策略之下,朝廷对这些番部没有丝毫的管束力,番部对朝廷也没有半点忠心可言。

但积极一方面的作用也有,就是有了对话机制,不会动不动就开打,还能互市贸易等等。

甚至一些内斗失败,或者被别部攻击失败的首领,有时会带着人马跑到中原来内附,朝廷也会给他们划块地,然后继续封他们做刺史、将军等,他们的人也依然管他们管。

原来洮州的番部就是这样的,可张超瞧不起这种制度。

说来当年西晋时的五胡乱华,其实也就是这种制度下出的问题。

张超不管什么分治,而是要当就当个真正的大唐编户齐民。

对境内的番部如此,对外的番部也一样。

有机会,那就收拾他们,建城筑军,屯垦移民,认真的把这些人管理起来。

移民驻军,拓边垦荒,开放商贸,张超觉得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边疆番部管理办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可不是说说玩的。

只要把他们彻底的编入统治之下,然后对他们进行汉化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汉人,那才能一劳永逸。

若是让他们处处保持着自己的部落文化、传统等等,那就永远不可能融合。自然也就一直会是对立,甚至战争也不意外。

要达成张超的计划,战争就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先击跨他们,然后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发卖为奴隶,那些听话的编户齐民,他们的孩子都得接受汉化教育,这些胡人与汉人一样的生活耕作等,几代之后,就再无番汉之分了。

张超始终相信,汉民族这个族群,并不是以血统分的,而是以文化分。汉时李陵战败降匈奴,他和他的那下部落,从此生活草原,在那里娶妻生子,数代之后早就彻底成了胡人了。

而北魏的鲜卑人,很多就主动汉化,虽然北魏、东魏、西魏都早亡了,但许多鲜卑人其实已经完全成为了汉人。

什么元氏、长孙氏、独孤氏、宇文氏、慕容氏等,大多已经成了汉人,由里到外,并没有什么区别了。

如果化夷为汉的,都是好番民。

如果不能化夷为汉,那他们只是边境的毒瘤,越早铲除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