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不能惯着皇帝的臭毛病(第2/2页)

“陛下要建三万人的常备军,想法是好的,而且其实养三万常备军朝廷也是养的起的。”李超看了眼其它的宰相们,笑道,“就算不动用朝廷未来的那一千万税收,臣也有办法弄到这三万常备军的军费,只是臣以为,钱其实都不是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还是在于,花了这些钱,究竟值不值得,有没有用!”

说到这个问题,李世民就比较上心了。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个祀延伸点说,就是礼教纲常人纶,是国家秩序,王朝的基石。而这戎,当然就是军队,是王朝的防御,是开拓的武力。只要保证疆域安全,国家才能稳定。只要不断开拓进取,王朝才能繁盛。

“臣以为,之前陛下选派羽林卫军官到边镇学习受训,这个想法就很好。不过不必要那么麻烦的送去边镇,让边帅去教授兵法。完全可以在长安建一所讲武堂,就如国子监一样,成为一所军官学校,让年轻有天赋的低阶武官们入校学习,让京中十二卫的将领们担任教官,传授经验!”

“武官们可以集诸将之长,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也能学习绘图计算等等知识。一个好苗子学个两三年,然后下放到边关诸镇,交给边镇培养,如此三五年后,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军官,到时再调回北衙,那就是个真正的武官。”

“北衙的士兵也可如此,由边镇中选拔勇敢精锐之士,然后分批轮调守边。北衙禁军们每年分批,或者一年守边一年在京,如此轮流,可保证北衙禁军战力不减,磨砺的更好。同时,也一样能守卫京畿,又还能加强边镇的防御能力。”

李超平铺直述,说着自己的方案。

与其花很多钱,在京里养几万禁军,以及把禁军的低级武官送去各边镇让边帅们亲自教授兵法,不如在京建一个讲武堂,系统的培训军官,这样不单能训禁军军官,也能培训南衙十二卫的军官们。

而把北衙的禁军轮流守边和戍卫京城,这样可保北衙禁军的战斗力。

虽然来回折腾,花费也可能大点,但为了不养一群少爷兵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

“建讲武堂,以十二卫将领为教官,选南北衙武官为学生。以北衙禁军为常备军,分批调往边疆守边、打磨,一半留守戍卫京师,轮番交替。”

李世民捏着下巴,总结李超所说的方案。

越说,李世民眼睛越亮,最后甚至高兴的一拍大腿。

“这个法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