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章 李世民(第2/2页)

甚至就如现在,朝廷并没有什么投入,却已经赚了很大一笔了。而等那些据点建立起来后,中原就又多了一个出口市场,多了一个原材料的供应地。

诸侯国、殖民领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难建立起成套的手工业体系,他们这方面主要还是要依托中原地区,他们会是许多商品原料的产地,生产原材料,然后卖给母国,又从母国买入那些加工好的工商品。

在这种模式下,其实就是朝廷从诸侯那里吸血,会越来越强。

而诸侯也会对母国越来越依赖,他们没有成体系的工商制造业,那么军械等诸方面就很难独立发展。

一旦与国母交恶翻脸,被切断经济往来,他们得到的往往就是经济崩溃的下场。

只要张超能够对诸侯国实行一定的技术封锁,不让他们轻松的发展出自己的工商制造业体系,他们就永远缺少一根能让他们站立起来的脊梁骨。

后世的许多殖民国,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殖民地,让殖民地成为单一经济模式,成为原料供应商,成为工商品销售地。

一些殖民地,别说生产武器了,就是连根针,都没能力生产。

大华以后会越来越强大,吸收着诸侯国、殖民地的输血,矿产冶炼,军械制造、造船制车等各方面都保持着全面的领先,拥有强大的军事动员和装备能力,诸侯国又如何跟朝廷抗衡呢。

这次给李世民送去的补给,也不是白给的。

李世民要拿东西来换,黄金也罢,皮毛也好,甚至是奴隶、药草等都行,哪怕穷的只能拿鱼干来换,他也得换。

没钱,就欠账贷款,付利息。

总之,不会是无偿的补给,以后会是贸易方式。

李世民想要刀想要剑,想要船想要药材,甚至是想要根缝衣针,他都得从张超这里买。而且张超以后也会对许多生产制造业的工匠技术人才的出口,做出更多的限制。

李世民想要摆脱朝廷,自己发展出一套自给自足的体系,还道路漫长呢。

“若他听到中原的变化,想不通怎么办?”

“不会有这种可能的。”

“谁能保证呢,他那脾气,有时也很固执的。”

张超笑着逗弄着自己的二哈,漫不经心的道,“他又不是朝廷册封的美国公,真正的美国公另有其人呢。”